坚守49年的传“秤”人

青岛早报 2021-12-27 05:58 大字

人 物 名 片

尉国梁

年龄:66岁身份:“尉家秤”传承人

做秤先做人,做秤就做‘良心秤’!

“做秤先做人!要有规矩、要实在,才能做好一杆秤。 ”12月26日,在胶州市铺上大集上,66岁的铺集镇铺上一村村民尉国梁忙着销售电子秤、木杆秤。虽然电子秤越来越普及,木杆秤有所没落,但是当地人提起尉国梁制作的木杆秤,都是交口称赞。作为“尉家秤”的传人,尉国梁和老伴做了49年的木杆秤,制作了6万杆“良心秤”。很多村民使用的“尉家秤”都有40多个年头了,上面的准星依然清晰可见。

往事

学艺初期被当众批评

记者跟随尉国梁来到他的加工间,地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秤砣,墙壁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木杆秤,尉国梁的妻子李桂云正在制作木杆秤。

“我姥爷就是从事木杆秤制作,母亲从小跟着姥爷学习,嫁给我父亲后,就把这门手艺带了过来。”尉国梁说。在他17岁那年,作为家里的长子,母亲把制作木杆秤的手艺传给了他。初学手艺时,母亲就曾教导尉国梁“杆子要直、端秤要正、割秤要明;做秤即做人,做秤就做‘良心秤’。 ”

“我年轻时因为贪玩,刚开始做的秤准星不齐整,母亲校正秤时发现后,当场就把我做的秤给折断了当柴火烧。后来,母亲为了让我系统地学习制秤手艺,把我送到了姥爷家,跟着我小舅学习。 ”尉国梁说。在平度的小舅家,当时有30多名制作秤具的工人,作为最小的学徒,尉国梁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有一次,他花了两天制作了一杆30斤的木杆秤,小舅在检查时发现准星不对,秤杆也不直溜,当着所有工人的面,把这杆秤折断了,然后还让尉国梁站起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晚上吃饭时,我赌气不吃饭,后来,还是被小舅单独叫出去,再次给我上了课,他说,天地之间有杆秤,秤就是天地良心的标尺,制秤是百工之首,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道工序都必须学透学精学细,更要学正! ”

连续挨了两顿训后,尉国梁端正了学习态度,努力学习每一道加工工艺,丝毫不敢马虎,半年后,他拿着一杆新秤让舅舅校正,这次,舅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你可以出徒了,但是今后一定要记住,做秤如做人,诚信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砸了自己的名声! ”

揭秘

一杆好秤需要十多道工艺

尉国梁回到家中后,开始跟着母亲制作木杆秤,“那时还是集体公社,我最多一天可以做10杆秤,而当时一个标准工做10杆秤则需要4天。 ”

改革开放以后,尉国梁开始单干,挑着秤柜四处赶集,妻子李桂云也是看中了他的这门手艺,嫁给他后两人开起了夫妻店。在1980年至2010年期间,是尉国梁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他和妻子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每年至少能卖掉2000杆秤,“尉家秤”不光在胶州当地叫响,并且辐射到周边的诸城、高密等地。

在加工间里,尉国梁给记者介绍了制作木杆秤的大致流程。制作木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有选料、刨木、打秤刀、校正、跑步弓、割秤星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做秤的木杆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三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晾晒好的木杆要结实耐用,用手掰不断,之后要经过刨木,用刨木刀刨好秤杆,然后还要用砂纸仔细打磨。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当木杆处于平衡时,再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工序称为“分斤劈两”,按此推断重量并一一刻下记号。秤杆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尉国梁就用一把极为精致的戳子对着记号打眼,一边将铜丝塞进打好的眼里,一边用刀具割断,称之为“割秤星”。一杆秤上有多少眼,便割多少个秤星。割好秤星后,用工具锉平,最后根据客户喜好,将秤杆上色,一杆秤才算制作完成。“因为称量准、灵敏度高、耐用,胶州、即墨、高密、诸城等很多地方的商贩,都使用我们家的‘尉家秤’。 ”尉国梁说。

1985年,适逢市斤秤改公斤秤,尉国梁做的秤还代表胶州到青岛参加评比,被质监部门评为免检产品。

荣耀

木杆秤有个“蝴蝶”标记

在赶集时,不少老主顾拿着使用了二三十年的木杆秤,来找尉国梁保养一下,而这些木杆秤上都有一个 “蝴蝶”标记,看到这个标记,尉国梁心情格外激动,因为这是母亲做的木杆秤的特殊标记。

在尉国梁的加工间里,记者看到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木杆秤,其中不少木杆秤上标有“蝴蝶”标记,“这是我母亲以前制作的木杆秤,为了跟其他人做的区别开来,母亲特意在秤杆上做了蝴蝶造型。在木杆秤上标记上蝴蝶造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也是母亲引以为傲的地方,这是我们家木杆秤的品质象征和底气所在。 ”

“母亲从10多岁开始就跟着姥爷学习做木杆秤,一直做到60岁,是我一生的榜样。今年,87岁的母亲去世了,但她的制秤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尉国梁语调有些低,继续说道,为了纪念母亲,他专门做了一杆能够称重1300斤、长达两米半的木杆秤,并且在上面制作了一个蝴蝶造型,使用的秤星有300多颗,“这杆大秤我不会销售的,就是用来纪念母亲,要传承这种实在做人、诚信做秤的家风。 ”

/故事/

坚决不赚四万元昧心钱

伴随着“尉家秤”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外地客商主动找到了尉国梁,要求定制木杆秤,而其中有很多人却被尉国梁给撵走了。送上门的生意,为什们被他拒之门外呢?

提起这些往事,尉国梁至今还有些恼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好几批外地客商找到我,让我制作200杆木杆秤,每杆出价是200元,唯一要求就是称重时斤两要大一些,我一听这是要让我做 ‘昧心秤’,当时就恼了,给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做,我把他们全给撵走了。后来,很多人都说我太犟了,4万元不是个小数,不赚太可惜了。我告诉他们,做秤是良心活,我不能昧着良心去赚钱。 ”尉国梁说。

“咱娘在教我们做秤时就说,因为人心不平,才有了斗和秤。做秤和做人一样,做秤要公,做人要实,一定要有准星。一晃49年过去了,咱娘看着是教咱们做秤,其实也是教咱们怎么做人。”尉国梁的妻子李桂云在一旁补充说。

靠着没黑没夜的努力,尉国梁夫妻俩成为村里最早一批万元户,为孩子盖起了新房子。看到电子秤逐渐替代木杆秤,20年前,尉国梁专门到市区学习电子秤的维修技术,一方面继续坚守制作木杆秤,一方面在电子秤维修上有了一技之长。

12月26日,铺上大集上,尉国梁销售出去了四台电子秤,但带来的一捆木杆秤却没有卖出一杆,不过他还是帮着维修了一批木杆秤。

从原先每年制作2000多杆木杆秤,到现在一年只制作200多杆,尽管很多同行纷纷转行,但尉国梁还在坚守。尉国梁说,现在使用木杆秤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大都不认识电子秤,自己干的是传统工艺,只要有人买,就会继续制作下去。“我们家的制秤手艺传到我这里是第三代,我让儿子也学习了这门手艺,要继续把‘尉家秤’传承下去。 ”

2019年,铺集木杆秤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胶州市非遗项目。

/进展/

筹建木杆秤博物馆

“你的木杆秤要是哪一天不用了,我会回收回来。”尉国梁对一位老客户说,因为那杆秤上有一个“蝴蝶”标记。赶完集回到加工间,尉国梁和妻子李桂云又开始制作木杆秤,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人刨秤杆,一个人割秤星。 49年制作木杆秤的故事,都凝结在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中。

期间,不时有人上门要求维修电子秤,在维修完后,尉国梁又赶紧来到加工间,继续进行着制作木杆秤的每一道工序。架子上挂着成排的木杆秤,上面的秤星格外明亮,一杆杆木杆秤,仿佛是一根根标尺。

聊起下一步的打算,尉国梁说,他计划明年去一些学校给孩子们讲一讲木杆秤的制作技艺。 “明年我还想着筹建木杆秤博物馆,把收藏的500多杆木杆秤展示出来,给人们讲讲木杆秤背后的故事。”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高羚羚张一鸣

新闻推荐

“里子”“面子”并重 品质与民生提升

胶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毕维准做客民生在线与网友交流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