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部“留得住”的作品
[摘要]《家有遗产》“三改三演”
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重心和“三改三演”工作思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大型话剧《家有遗产》于2021年12月22日晚在胶州会议中心大剧院圆满完成了“三改”后的演出。 “都说十年磨一戏,我们只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精雕细琢,做一部留得住的作品。”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在演出结束后表示。
“三改三演”精益求精
话剧《家有遗产》从剧本创作到“一改”首演,剧本历经十余次修改,数次打磨提升,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0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这也是2020年山东省唯一一部入选的大型剧目。该剧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一等奖,第八届“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优秀剧目、最佳配角和最佳新人三项大奖。自2018年首演以来,话剧《家有遗产》三年间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近八十场。它的每一次亮相,都能看到青话人对于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去年年底,《家有遗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并于今年6月召开了《家有遗产》“一改”专家研讨会,10余位领导和专家齐集北京为该剧把脉。 9月初,该剧修改升级后在城阳大剧院进行了一改后的首演,同时召开了“二改”专家研讨会。经过两轮听取业内专家意见和修改排演,青岛市话剧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求精的艺术精神,从作品的架构、节奏、台词到服装、舞美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细致的打磨和提升。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见证了《家有遗产》的蜕变,他在12月17日召开的“三改”专家研讨会上说:“这是一部回答时代之问,人民思辨的优秀现实主义话剧。这部戏对传统的‘忠厚传家’注入了新时代内容,那就是勇于担当,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忠诚于我们的伟大事业。 ”他认为,《家有遗产》直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精雕细琢内容本身,秉承匠心制作,这是现实主义戏剧当代题材一个重要的成就,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对经过两次艺术加工后的《家有遗产》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们普遍反映该剧主题更加清晰,节奏更加紧凑,整体完成度高,主创团队对于专家组之前指导意见的吸纳非常认真,修改精神相当严谨。希望该剧能够作为话剧院一个常演的保留剧目,成为一台在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作品。
艺无止境继续提升
12月17日晚,《家有遗产》“三改”研讨会在胶州会议中心大剧院举行,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表示,投入“三改”短短几个月,《家有遗产》的每一次呈现都有新面貌,“年底剧院的多部剧目都在并行上演,演职员们都是身兼数职,见缝插针地转换角色投入到剧组排演当中。 ”傅维说,演员们在忙碌演出的同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家有遗产》中,剧组主创团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导演王晓鹰和导演刘丹多次来到青岛,从“一改”到“三改”对剧目全程指导,认真打磨和提升。针对专家的意见,总导演王晓鹰从整体架构到台词细节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修改,针对角色和人物做了更加细节化的处理。话剧《家有遗产》贴近生活、演员表演用心,在经过多次的修改打磨锤炼后,仍然可以看出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微调和改动,甚至是一句台词、一个细节的推敲。修改后的《家有遗产》,对“忠厚传家久”做出了新的解释,为当代人注入了新的思考,整个戏的结构愈发显得严谨,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与清晰,人物关系在因果关系的不断变化中,推动了戏剧主题的深化,观众观感更加流畅。
话剧《家有遗产》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精致的舞台艺术呈现入木三分的表演艺术,用“遗产”这个最能触及老百姓的敏感话题,用“家”这个最能触动中国人内心的文化标签,让家风走心、亲情暖心,重塑精神文化之根,彰显中华家国底色。 “遗产”面前的众生相,折射了现代社会的世风和人情冷暖,演绎了普通百姓崇尚坚守的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忠厚传家久”。该剧经历了反复打磨,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提升品质,将这部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有的主创和演员也在每一次的演出中收获良多,品格得到升华,艺术得到提升,这是艺术带给大家最宝贵的地方。 ”傅维希望主创团队不断吸收意见和反思,在今后不断的演出中精益求精,常演常新,把《家有遗产》打造成一个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剧目。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1日讯临近年末,大街小巷的节日气氛日渐浓厚,青岛人更是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地铁1号线即将全线通车。...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