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街 沧桑巨变的对比

半岛都市报 2021-12-14 01:38 大字

晚清时期,沧口是海运口岸,帆樯林立,南北货物在此周转;下街(沧台路)店铺云集,人来人往,一派兴盛繁荣。但沧口的发展,海运码头提供不了持续而强大的动力,而是来自沧口火车站的设立和胶济铁路的开通。

沧口下街,其紧邻老沧口火车站,也就是沧台路、沧安路一带,地势南高北低,西临胶州湾,东临胶济铁路涵洞,过去积水成灾,棚户区林立,来青岛讨生活的各色人等在此聚集。相对于四流中路一带俗称“上街”,这里就俗称“下街”,在青岛很有名气。

下街最有名的标志就是穿过胶济铁路下的桥洞,连接沧安路与四流中路。刘锦老师说:老沧口都叫水门洞子。一位姓江的出租车司机,今年55岁,自小生活在这里,他说起下街桥洞子:一下雨就淹,一到交通高峰就堵。这个桥洞子和连接海岸路与杭州路的桥洞子类似。为了公交车通行,下挖铺设沥青。因地势太低,一下雨就淹成了痼疾。

半岛全媒体记者在探访中看到,这个桥洞子中间跑公交车,是车行道,两边是人行道。桥洞里留下斑驳的岁月的痕迹。站在沧安路看桥洞子,左手方向,人行道上,有两株高大的杨树守护着桥洞。限高3.9米的标志格外突出,而桥洞子墙壁上标有红色的刻度和标语:水深0.3米,车辆请勿通行。

“下街,下街,不下也踩。”说起下街,住在这一带的居民,苦不堪言。因地势低洼,积水严重,不下雨这里也是一片泥泞,卫生状况堪忧。这里虽然居住条件差,但人们苦中作乐,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因为靠近胶州湾,滩涂上小海鲜种类多,每当天文大潮退去,海滩上随处可见赶海的男女老少。在海滩上挖蛤蜊,捡小海螺和海菜,捉螃蟹,在礁石上用小锤子打海蛎子,在沙滩上用毛笔钓虾虎。赶海乐趣多,留下脚印,留下欢声笑语。弯着腰在海滩上捡啊捡,挖啊挖,把小海鲜丢进筐子、篮子、丢进铁桶,收获颇丰,每个人都能满载而归。有网友撰写回忆文章,提到生活在下街的人们,有不少是专业的赶海人:“当时最专业的赶海人会在海里放滩网、插网的,涨潮时将竹竿插到海里,挂上几公里长的大网,落潮时,海水就会把鱼挡在网上,赶海人划着小船去收。也有的渔民,自己扎一支篙,撑着出海,用小旋网打鱼。”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洋学家张玺在胶州湾做调查,就写过人们沧口海滩赶海的盛况。就是这次海洋调查,他发现了生活在胶州湾的文昌鱼。

对于生活在沧口下街的人们来说,赶海和拣煤核,是他们共同的童年经历。

当年泥泞不堪的下街,如今高楼林立。沧台路整洁、卫生,没有了20世纪初期的那般嘈杂、热闹。反而多了一份安静。沧安路上,距离桥洞子不远的绿色的地铁站标志格外醒目,这就是地铁1号线沧安路站,午后两点的阳光照着,有一种静穆安定的力量。天空中絮状的白云,又轻又飘逸,有的染上淡淡的铅色。地上绿色的地铁站干净整洁,一位保洁大姐很用心地擦拭地铁标志。

沧安路地铁站几步外的公交车站上,有两个老哥俩,小时候都生活在下街,三十年分离,今天在下街相逢。在小酒馆喝了几扎青岛啤酒。分别时,他们等公交车,高个子握着矮个子兄弟的手,脸上红扑扑的,对老伙计饱含深情地说:这是多么好的地方……

下街的旧日影踪消逝了,这个地名顽强地扎根沧口大地。街道上随处可见以“下街”命名的店铺和集市。

新闻推荐

胶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 一窗通办解难题小窗口里大服务

作为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车管所业务联系着千家万户。窗口虽小,却彰显着服务本色,展示的是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一声声贴心...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