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摸出万只螺

青岛早报 2021-10-30 05:53 大字

人 物 名 片

李斌李玉良张世光

身份:

红岛渔港码头蛙人

潜水捕捞虽然辛苦危险,但看着收获的海螺被运往市场,送上市民的餐桌,就觉得做这一行是值得的。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早报热线:82888000

迎着海平面上的第一缕晨光,上百名靠在海底采螺讨生活的蛙人,来到胶州湾海域,下水捕捞。他们的捕捞方法有些与众不同,身背42斤重的铅块,潜入10多米深的海底,迎着潮流以跪姿前行,一个一个地寻找采拾海螺。每次在海底作业时,因受到水流和脚下泥沙等阻力影响,一个小时仅前行500米……10月29日,早报记者跟随红岛渔港码头蛙人出海,目击了他们海底采螺的艰辛。从早上6点多到中午12点半,李斌、李玉良和张世光3人共采拾了1500多斤、近万只海螺,每人收入上千元。

3名蛙人同船出海

今年32岁的李斌来自泰安,在青岛从事潜水工作已经有7年了。最近这段时间,李斌和李玉良、张世光3人每天早上都要出海,潜入海底采海螺。天气晴朗对他们这些“海猛子”来说是最好的消息。

昨天清晨5点,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李斌和两名同伴就带着装备来到了海边。 3人的身材都挺壮实,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皮肤黝黑,这是长期在海边作业受日晒风吹的结果。李斌结婚比较早,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全家人靠他挣钱维持生活。他25岁来到青岛后,一直在红岛码头从事潜水捕捞。 1990年出生的李玉良是滨州人,在潜水行业中算是比较年轻的。 35岁的张世光是东北汉子,是3人中的老大哥。

清晨的太阳慢慢从海平面跃起,微风习习,海浪轻拍着海滩,行进中的渔船偶尔惊起几只海鸥,远处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在轻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这样的美景,难免会让人多看几眼,但对李斌这些蛙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3个人心思全部集中在为潜水采海螺作准备上了。

海底采螺的地方距离码头只有3海里,不一会儿工夫,渔般就到达了指定海域。李斌3人一字排开,将随身携带的潜水衣摊开放在船板上,伸了几个懒腰,活动一下手脚,开始做起下水前的准备工作。 “下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能忘,就是把输氧管伸展一下,避免因扭折造成输氧不畅通等现象。 ”李斌说。现在天气转冷,海水温度不到10摄氏度,在海水里泡久了更是感到冰冷,今天3人特意穿上了厚一点的秋衣秋裤。

绑上铅锭潜入海底

一切准备妥当后,李斌将一个毛线头套戴到头上,然后开始穿潜水衣。此时,李玉良和张世光也已经准备好要下水了。

李斌穿的潜水衣是橡胶材质的,比较有弹性,帽子、上衣、裤子跟鞋连成一体,只有一大一小两个口。大的开口用来穿套进身体,小一点的开口用来露出面部。前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李斌就将潜水服穿戴完毕。随后,李玉良提着一根细绳走过来,像扎麻袋一样,把潜水衣大的开口扎紧,被扎好的进口就像一根马尾辫,看上去挺有艺术性。

穿好潜水衣,李斌将潜水镜戴好,并用鼻塞塞住鼻孔,然后将一个呼吸器套在嘴上。 “关键是最后一道程序,如果没有这家伙,人就沉不到海底。”李斌说着,将一个由7块铅块连在一起的“腰带”,结结实实地绑在了腰上。“这叫压铅,每块6斤重,7块一共42斤重,正好围腰一圈,身体能沉到海底全靠它们。如果在海底上升,则要靠那根输氧用的生命管道。 ”穿戴好整套潜水设备的李斌继续做准备活动,伸腿弯腰,动作缓慢,像个机器人。

“像我们这样的潜水员一般最深潜到水下10米左右,如果过深,水下压力增大,对潜水者危害极大。”李斌说,现在海底水温有5摄氏度左右,潜水捕捞不像冬季那么难受。前一段时间,一连几天阴天多云,海水非常浑浊,水下作业时能见度几乎为零,捡海螺完全靠手摸。

6小时捕捞1500斤

一根长约200米的输氧管是李斌等人海底作业的安全保障。渔船上的发动机带动制氧器运转,制成的氧气经过滤器过滤后,直接输入氧气罐备用。输氧管的一头连接氧气罐,另一头则连接李斌戴着的呼吸器,以供他在海底呼吸。一切准备就绪,李斌将一个大网兜挂到脖子上,走向甲板边缘,朝同伴招了招手,翻身扎进海里。海面上一时浪花飞溅,只见李斌在浪花里晃动了几下,整个人沉了下去,海面慢慢恢复了平静。

留在渔船上的老船长通过输氧管的移动,密切注意李斌等3人的动向,并及时收放输氧管。小渔船不停地转着圈,为了防附近有船只在行驶中破坏输氧管,老船长只要看到有船只靠近,就不停地用旗语提醒对方离开。李斌说,从事这一行风险挺大,在海底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只能靠自己处置。船上的人最怕突然有船只靠近,如果将输氧管扯断,海底的潜水员就麻烦了。

“船上的人需要时刻盯着输氧管,发现管子扯动,就说明水下的人要上潜,这个时候就需要向上拉输氧管,帮助潜水员升上水面。 ”1个小时过去了,海面上的漩涡逐渐大了起来,李斌开始往上游动了。手疾眼快的船长赶紧拿起输氧管快速回收,不一会儿,海面冒起一个大的水花,李斌露出了水面,随着他一起露出海面的,还有挂在他身上的上百斤的大海螺。上船后,李斌摘下呼吸器和潜水镜,长舒了几口气,通红的脸色慢慢恢复了自然。过了一会儿,李玉良和张世光也先后上了船。3人一个小时共收获了300多斤海螺。从早上6点多下水到中午12点半左右,3人一共采到1500多斤海螺,数量近万只。李斌介绍,目前正是吃海螺的好时候,售价每斤15元左右,很受市民喜欢。

“潜水捕捞虽然苦点,危险性也挺大,但这个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看着收获的海螺被运往市场,送上市民的餐桌,觉得做这一行是值得的。 ”多年潜水捕捞,李斌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他告诉记者,在海底采螺时,由于海底的泥沙多,会把脚陷进去,加上要一直逆着暗流走才能看到海螺,所以潜水员一般会采取跪姿前行,一个小时最多能移动500米。

新闻推荐

“米王”配鱼虾,这片稻田格外香 西海岸魏家岛耳河探索优质水稻共养,大米卖到200元一斤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晓哲刘笑笑五河入海,营养丰富的“两合水”造就了位于胶州湾畔的岛耳河优渥的作物生长环境...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