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王”配鱼虾,这片稻田格外香 西海岸魏家岛耳河探索优质水稻共养,大米卖到200元一斤

半岛都市报 2021-10-30 00:53 大字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刘笑笑

五河入海,营养丰富的“两合水”造就了位于胶州湾畔的岛耳河优渥的作物生长环境,无论种稻米还是养鱼虾蟹都远近闻名,但由于粗放式发展,村民种养殖收入并不高,稻米几乎无人种植。今年,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村引入优质水稻共养试点,水稻田里养鱼养虾养蟹,单价200元的稻米还在地里就抢购一空,还收获了品质很高的经济水产品。日前,这一试验田里的水稻收获完成。

水稻共养>>>

模式成功安了百姓的心

10月25日,走进魏家岛耳河党群服务中心大院,刚刚收割的稻谷正在脱粒,金黄的稻谷在夕阳中扬撒,映出村民丰收后的笑脸。

“这两天我们村干部都下地了,大家齐上阵,把试验田的水稻收割完了。”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村党支部书记魏希壮同样露出幸福的笑脸。让他高兴的,不仅在于水稻的丰收,更在于给村民探索出一个致富模式,还在于让稻花香在40年后又在岛耳河重新飘了起来。

魏家岛耳河村的稻米好吃,即使40多年没大有人种了,但在周边百姓心里还有一席之地。

魏家岛耳河位于王台街道的东北角,跟上合示范区仅隔着一条巨洋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原胶南县委派驻农业专家工作组对该村进行土壤盐碱改良,并引入淡水大规模种植水稻,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了2000多亩。由于水土条件优渥,这里产的水稻甚至在山东地区都很有名,甚至因为米好吃村里没有一个男青年“打光棍”。

水稻好吃但经济价值不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兴水产养殖,水稻种植也就此中断。2020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曾经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水稻种植重新进入考虑范围。村两委积极对接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并在王台街道办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探索优质水稻共养模式试点,让断了40年的稻花香重新飘回岛耳河。

“夏天水稻开花的时候,很多老人吃完饭遛弯都朝那去,都说稻花香又回来了。”魏希壮说,刚开始听说要种水稻,村民们也不理解,觉得种不出钱来。但看着这种新模式下的水稻种植成功,也就慢慢打消了顾虑,很多人明年愿意跟着一起干。

魏希壮介绍,这一高品质水稻共养模式是目前青岛市唯一的示范基地。在试验田记者看到,5亩的水稻田四周挖了很深的水沟,看似平静的水面下,藏着稻花鱼、小龙虾、河蟹。水稻生长过程中,这些水生生物就会在水稻田间觅食、生长,稻花粉落入水中,就是它们的美味,这也是稻花鱼、稻花蟹品质好的原因;而它们的粪便又会反哺水稻,提高水稻品质;等“晒田”或收割的时候,这些生物又都会回到水沟里,循环往复,成为一个高品质水稻供养模式系统。

记者注意到试验田里共种植了4种水稻,其中表现最“惊喜”的便是“越光”水稻种植成功。“越光”水稻又被称为“米王”,因为其品质高而被主要用于寿司制作,蒸煮后粒粒分明,时间长也不会变硬。每斤能买到200元,大大提高了亩产效益。“今年试验成功后,我们明年将从这4种中挑选表现好的品种继续扩大种植。”魏希壮说。

据了解,生态立体稻田项目实行水稻、鱼、虾共养模式,占地5亩,每亩每年可产出优质大米800斤、稻花鱼100斤、龙虾200斤,年产值预计可达6.8万元,计划明年发展推广300亩,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节庆搭台>>>

螃蟹爬上更多百姓餐桌

除了水稻共养之外,魏家岛耳河村还挖掘出另外一张王牌“螃蟹”,并借助螃蟹节等新颖的措施,让品牌香飘万里,让乡村振兴多条腿走路。

日前,第二届岛耳河螃蟹节在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开幕。今年的岛耳河螃蟹节将一直持续到11月,活动期间举办美食、旅游、招商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魏家岛耳河村有500年历史,拥有千亩天然沙底养殖基地,虾蟹养殖成为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去年,在王台街道办事处和王台乡村振兴工作队以及西海岸旅投集团的努力和倡导下,首届岛耳河螃蟹节成功举办,开幕当天即帮助村民销售1100公斤,螃蟹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王牌”。

“宣传大了以后,去年卖不动的蟹子也卖出去了,去年我卖了六千来斤,收益在20来万,今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最低卖八千多斤,收益30多万。”王台街道魏家岛耳河螃蟹养殖户魏振升如是说。据了解,目前魏家岛耳河村共发展虾蟹池1800亩,年产梭子蟹50吨、基围虾30吨。去年,在西海岸旅投集团的精准帮扶下,村里建成了虾蟹酱加工坊,年产虾蟹酱2万斤,实现收入31万元。

王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超说,“通过节庆活动更广、更宽地宣传我们岛耳河的品牌。通过螃蟹节,把虾、蟹子推广出去以后,搞虾仔酱,通过虾仔酱延伸产业链。”

从0到60万>>>

村集体收入“活水来”

因地制宜,放大特色优势,王台街道办、魏家岛耳河村与王台乡村振兴工作队、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强强联合,围绕螃蟹做文章,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该村集体收入从0增加到近60万元,完成了从穷村弱村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从0到60万,短短的一年时间,魏家岛耳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魏家岛耳河有个怪现状,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民却有不少能人,有不少企业家的生意做得很大。如何让村集体富起来,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要面对的问题。

去年,在外做生意的魏希壮回到了家乡,走马上任成为村支书。“我觉得要给村民找到产业发展的道路。”

魏希壮当时面临的难题并不小。由于没有土地配额,无法引入产业项目,只能在现有资源上做文章。于是,40年没有再种植的水稻进入了他们的眼帘;水产养殖的优势在节庆等品牌推广下上了一个台阶。他们对于现有资源的挖掘达到极致,例如村里家家都在做的虾酱,经过统一包装成为村里的龙头产品之一,他们甚至找到紫砂大师帮忙设计了专用的器皿,一坛家常美味卖到每坛300多元,并且还一坛难求。

村里还开发出来一个钓鱼场,引入鱼虾,吸引钓客,打造起乡村生态游的新业态。钓鱼场边上还设有餐馆,在这里钓上来的鱼可以立马进行烹饪,吃上最新鲜的鱼获。农业+的链条不断延伸,也让乡村的田野上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感觉回老家来做点事儿挺好的。”魏希壮说,现在才刚刚起步,“下次你们再来我们这里,肯定又会不一样,会更好!”

新闻推荐

救人渔民获万元奖金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救人,十多天前还救过两名遇险渔民

5位渔民合照,从左往右:韩同浩,刘方科,韩同高,高义上,高振亮。(照片由高振亮提供)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洪智徐杰近日,5名...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