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无有尽,七载终成“领跑人” 记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

农村大众报 2020-08-31 14:09 大字

夏去秋至的胶州湾畔,碧蓝苍穹下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犹如镶嵌在青岛黄金西海岸边的一副巨大“棋盘”。万吨巨轮、各式集装箱、高速轨道吊、自动导引小车,似颗颗“棋子”,分工不同,却配合有序,将一批批货物吊装到轮船上或卸到岸边。

这副巨大“棋盘”的布局者,正是由25名核心技术骨干成员组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人生如棋,日拱一卒。自2013年组建以来,他们以“日拱一卒无有尽”的劲头,冲破国外技术封锁,蹚过港口自动化技术深水区,从该领域最初的“推门者”成为全球技术“领跑人”。

梦想越伟大

照进现实越耀眼

如果将人声鼎沸,作为贸易昌盛、物流通达的代名词的话,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那无疑是个反例。

2020年不平凡的上半年已过去。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山东港口青岛港依旧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吞吐量等实现了逆势上扬。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殷健介绍,即使在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空无一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巨大的集装箱被稳稳抓起、平移、放下,无人导引车AGV来回穿梭运输,工作井然有序。

如今,自动化码头对青岛港港口人来说,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初见自动化码头,殷健说,格外地受到“触动”。2001年,青岛港口正在进行西移工作,同事张连钢拿着手机找到殷健,既兴奋又神秘:“给你看个好东西。”

打开手机视频,两人仔细端详,空无一人的码头上,集装箱被桥吊准确无误地吊到自动导引小车上,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小车又将集装箱运到轨道吊,全程自动化。

视频中的自动化码头,位于荷兰鹿特丹,是1993年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内行人看门道,作为从业多年的老港口人,张连钢和殷健此刻的眼中充满着羡慕,不禁感慨道:“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的自动化码头?”

梦想,总会照进现实。2013年,青岛港决定组建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攻克自动化码头建设技术瓶颈。刚做完肺部手术仍在家休养的张连钢,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重任,担当项目组组长。他把从青岛港各基层单位抽调的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开始了历时数年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梦想越伟大,照进现实时,越是耀眼,有时会“耀”到让人“两眼一抹黑”。自主创新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就是这样伟大的梦想,同样,现实也是“两眼一抹黑”。“连钢创新团队”的团队成员,谁都没有实际见过自动化码头到底长啥样,国内设计院也都从来没有设计过自动化码头,建筑方更是没有任何自动化码头方面的建设经验。团队成员只好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争口气不受气

创新是唯一办法

每次项目研讨会,也是打气鼓劲会。团队成员栾宝波记得,张连钢经常讲,这些年港口的建设一直跟在外国人的后面,大家要一起努力,争取超越他们。“那时候就是不服输,想争一口气”,栾宝波说,这口气也支撑着每一个人。

之所以要争口气,是因为核心技术不掌握,到哪里都要受气。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立项之初,大家的笨办法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先得去看看“葫芦”长啥样。于是,张连钢等人奔赴欧洲。“他们不允许我们到码头前沿去看,说凭咱们的技术水平,做出这个码头至少需要10年时间,建议我们直接购买他们的技术。”随行翻译低声对张连钢说。

“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到的,必须自主创新。”张连钢对团队成员说,没人比我们更了解青岛港的操作需要,我们要自己做成这件事。从方案开始设计的那天起,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10点前熄灭过。

自动化码头,涉及到几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涉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包括锂电池、激光等技术,7年前很多技术听都没有听说过。

白天探讨、晚上学习,利用书籍查资料、网上下载资料。自主创新,除了研发探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之外,就是开展模拟实验。团队成员发现,一场实验下来,张连钢后背是湿透的。

“创新,是有代价的。”殷健说,创新实际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压力和责任,团队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带头人张连钢的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既然领了命,就如同过河的兵卒,只能向前,没有退路可言。正如张连钢时常说的那句话:“拼命都不一定成功,不拼命,怎么可能成功呢?”

领跑者的汗水

追赶的人看得最清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后,成为了外国专家参观学习的打卡地。“这么完美的解决方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当看到偌大一个码头,几十辆自动导引小车(即AGV)来回穿梭,竟然没有看到庞大的换电站时,外国专家惊呆了。

这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中的一个巨大创新,港口人喜欢称自动导引小车为“快递小哥”,它们配有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规划最优路线、自动导航、主动避障。国外自动化码头的AGV发展较早,采用的是换电技术,需要沉重的铅酸电池,使用几年就要淘汰废旧电池,污染厉害,还要建设换电站。张连钢提出了更具先进性的钛锂电池循环充电技术方案,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循环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AGV水平运输系统比国外节省成本上亿元,这些让外国专家心服口服。

这样的创新,无处不在。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连钢创新团队”建成基于5G通信技术和氢动力的自动化码头,成为全球自动化码头“领跑者”。他们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减轻设备自重约10吨,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提高了发电效率,还实现了零排放。

创新若止步,就成了守旧,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自动化码头二期建成之后,“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还在继续迎接新挑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让自动化码头更优化。

从“推门者”到“领跑人”,“连钢创新团队”用了7年的时间。如今跑在前面,他们深知,领跑者出没出汗,跟在后面追赶的人,看得一清二楚。

要想不被超越,那就只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向前。在团队成员口中,时常会提到一个精神,那就是“振超精神”。“连钢创新团队”正是新时代“振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传承了“振超精神”的内涵。

正如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总设计师张连钢说的那样:人,一辈子就干一项工作,干就干出个名堂。

新闻推荐

险!一家三口被困急流 暖!警民接力冒死相救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通讯员赵敬美“110,110,我们的车被困在水里了,一家三口很危险,快来救救我们吧!”...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