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5年,成国家级示范基地,带动62户社员致富魏兆俭“养虾经”享誉全国
□金胶州/我爱金胶州/金胶州数字报记者臧飞
李哥庄镇农民魏兆俭养虾养出了大名堂——在青岛兆俭淡水养殖合作社办公室里,“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国家对虾工厂化养殖试验基地”、“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一块块明晃晃的国字号招牌分外惹眼,不由让人对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民刮目相看。更吸引河北、河南、浙江、江苏等十多个省份的一批批养殖户踏破门槛前来“取经”。
魏兆俭的养虾之路始于15年前,2006年秋天,他迎来人生中第一个收虾季,但“亩产才20多斤虾”给他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第二年扩大养殖规模至50亩后,虽然小赚一笔,但产量始终不及预期。
不提高单产、仅靠扩大规模终非良策,魏兆俭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大棚养虾技术。大棚可以减少自然界不利因素的影响,突破自然条件限制,从一年收一次虾变成多次,从而实现南美白对虾反季节生产的高利润。最开始,魏兆俭在几十亩的虾池上小试牛刀,将普通的果蔬大棚搬到了池塘上,可是这种大棚在虾池周围松软的泥土常犯“软骨病”,遇到刮风下雨就东倒西歪。大家都劝他放弃建大棚的念头,安心的把虾池经营好,但是魏兆俭仍旧憋着一股劲又动身去了两广、福建等地,悉心向当地的养殖大户学习大棚的技术。这次“南下”回来后,魏兆俭根据学到的知识将大棚的墙体、地箍、立柱设计、绳索绑定等做了一一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魏兆俭成功了,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用大棚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的人。有了大棚的保护,池塘的温度和水体可以通过一定的“调水技术”加以控制,保持在一个理想的稳定状态。
2008年,村里其他虾农还延续着一年一收的老式养殖模式,魏兆俭每亩虾池的产虾量竟然达到了上千斤!被惊掉下巴的虾农将魏兆俭团团围住,虚心讨教。
自己挣到了钱还不够,得让村民们都跟着受益才行。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魏兆俭成立了青岛兆俭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共同致富。池塘、虾苗合作社全部免费提供,分文不收。不仅如此,魏兆俭还给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传授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
魏兆俭倾囊相授,社员们努力学习,遇到复杂的问题魏兆俭和大家一起探讨。短时间内虾农们“虾病防治”能力提升了,“饲料配方”更科学精准了,“水质测试”和“温度控制”从“一抹黑”到“门儿清”,虾亩产逐年提高,效益年年窜升。近几年,合作社62户社员最少的年收入也达十几万元。
合作社给更多的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魏兆俭趁热打铁成立青岛超一水产有限公司,专门做优质虾苗的培育,又在养殖基地旁建立起来了生态休闲观光农场和垂钓体验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钓虾的乐趣。
从第一年养虾的10几亩小池塘到2009年成立青岛兆俭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再到现在的养殖大棚以达到200余个,年产虾50万公斤,年营业额达1200万元的巨大转变,成就了一段养殖南美白对虾致富的佳话。
但魏兆俭并不满足,站在现代化百亩养虾大棚里,望着不时有大虾跳出池面划出的一道道优美弧线,魏兆俭手臂一挥:“下次你再来,就会是另一种光景了!”他指的是在中国海洋大学专家指导下实施的“产销加”一体化发展模式。
“冷库建起来后就推出虾干、虾丸等产品……另外,等我们的‘绿码’下来,这个月底合作社的虾就可以直供北京市区了……”站在大棚里,魏兆俭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满是憧憬。
新闻推荐
7月2日,胶州市胶西街道苑戈庄村盈嘉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驾驶拖拉机收获土豆。时下,胶西街道种植的土豆进入...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