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村乱村如何变身全国文明村
□ 本报记者 白晓 宋弢
位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的管理村是青岛市小康示范村、青岛市党建工作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庄、全国文明村庄。
这个管理井然有序的富村强村曾经是个混乱不堪的穷村乱村,村集体收入只有5万元。
为了让管理村真正名副其实“管理”有方,2001年,临危受命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把统一党员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拿出党章,把全体党员召集起来,先重温入党誓词,再逐字逐句地讲学,对照党章找差距。“过去,由于村党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够紧,一些党员都忘了自己的身份,平常表现还不如群众,甚至有的还带头闹事上访。通过那次学党章,党员才真正清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刘元征回忆说。
学完党章,刘元征趁热打铁,在每名党员家门口悬挂“党员之家”牌子,提醒党员“为党旗增辉”,随时有个党员样。
就这样,村党组织“旧貌换新颜”,组织力“指数”不断攀升。2001年,胶州城市建设需要征用村里1170亩土地,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村党支部将村庄划片,党员包片联户、挂图作战,“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
同时,管理村党支部趁机制定《村规民约》,将“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来决定,村事村民决定村民办”写入其中,并召集村民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深入研讨,最终大家都同意实施整体异地搬迁。
管理村坚持把党建融入到壮大集体经济全过程,将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2002年7月,管理村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建筑工程、绿化工程和机械化施工3支队伍,让村里有能力的党员担任“小分队”队长,把村民分配到各个工程队干活,党员干部顶烈日、战酷暑,吃睡在工地。就这样,在刘元征的带动下,村集体赚得了“第一桶金”。此后,村集体还先后购买了130亩土地,建设厂房、学校、市场用于经营出租,村集体收入从2001年不到1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60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6亿元。
为提升村民获得感,管理村党支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周开展党员义工活动;设立管理村互助公益基金,为村民全额缴纳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投资400多万元建设老年公寓和老年餐厅,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村民福利从2002年的人均720元,增加到目前的年人均1.5万元,实现了连年增长。
为了让村民住上楼的同时“思想也上楼”。管理村创新推行村民积分管理办法,村民日常表现量化细化具体化,积分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村民”“优秀小村民”的重要依据,并组织党员带头参加;文体活动,引领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新风尚。
新闻推荐
早报2月25日讯看到疫情期间网上购买口罩的人很多,胶州人管某怂恿4个朋友一起,诈骗一名当地市民8万元。25日记者从胶州警方...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