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老师 分享那份美和媚

青岛早报 2019-09-11 06:05 大字

位于延安三路民政大厦的青岛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是老人们的精神乐园。在这里,你能深刻感受到乐章的灵动、舞姿的优雅、戏曲的荡气回肠……在这里,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风雨无阻,尽职尽责,将自己所学之长倾情传授于老人们,为他们营造出了健康乐活的新天地。今年68岁的马小鸾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因执着于对胶州秧歌的热爱,从一名秧歌学员嬗变成老师,带领老人们领略胶州秧歌的“美和媚”,晚年绽放光芒的优雅,并将“非遗”从青岛传到了全国,又带向了世界。

偶遇秧歌,结下不解之缘

“扇子要这样拿,注意脚步,把自己当成小脚老太太,颤悠起来。 ”在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的舞蹈教室里,马小鸾在前面示范着胶州秧歌的动作,而跟在她身后的是近30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这里,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舞蹈功底,马小鸾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教授,从无怒色和指责,而是把她们当做姐妹当做家人一样,耐心教导。

出生于青岛的马小鸾从小爱好跳舞,16岁就在青岛市纺织机械厂宣传队做后备力量,参与演出《白毛女》。17岁作为知青下放平度农村,从此便“沉寂了”。直到1969年,被调到高密文化馆继续参加演出,那会在高密,马小鸾可谓家喻户晓。然而,1972年知青返乡,马小鸾被分配到青岛功能玻璃厂做一名铲砂工人,她在这里默默工作了25年直到退休。

说起结缘胶州秧歌,也是机缘巧合。2005年,马小鸾认识了原即墨文化馆馆长、青岛胶州秧歌研究会主席曹刚勇,看过他的表演后从此就迷上了胶州秧歌。2006年,她成为曹刚勇麾下的一名学员。

10年磨砺,从学员到老师

在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胶州秧歌班,马小鸾和起初的二十几个老人一起师从曹刚勇学习胶州秧歌,并开始频频登上舞台。马小鸾直言,曹刚勇在艺术上的造诣对她的影响深远,也让她传播胶州秧歌的舞台越来越大。 2007年他们的 《胶东大嫚》登上中央电视台3套;2012年受澳门特别行政区邀请,赴澳门演出;2015年携《胶东大嫚》和《扇韵》赴新加坡;2016年携《胶东大嫚》赴韩国参加国际文化节……马小鸾将胶州秧歌从青岛传到了全国,又带向了世界。

从学员到领舞再到老师,马小鸾正好走过了10年。如今作为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老师的马小鸾,学员都有数百人,周一至周五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所老年大学,同时还兼顾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

诚以待人,把老人当成家人

“胶州秧歌讲究美和媚,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美,技巧比较少,功夫主要在脚下。”谈起舞蹈艺术来,马小鸾开始滔滔不绝,而在教学上,她更是有自己的一套。如今的老年人退休后都逐渐走出家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对于来学习胶州秧歌的老年人,马小鸾都是把他们当一家人对待,不论他们是否有舞蹈功底,都要让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

随着学习胶州秧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还专门成立了胶州秧歌研究会,首届年会就有500多人参与。由于会扭胶州秧歌的人比较少,他们还开设了师资班,希望培养出更多的老师,将这项非遗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从知青下乡的风光无限,到返乡回城的奔波劳碌,从低调走过半生的隐忍到晚年绽放光芒的优雅,马小鸾的一生与胶州秧歌相融相依。

本版撰稿 记者 吴帅 摄影 记者 王建亮

新闻推荐

耳熟能详的儿歌“涨价”了?

儿歌《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引发网友热议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歌《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