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院里的青岛故事

半岛都市报 2019-03-15 01:57 大字

文/半岛记者李丰图/半岛记者郑钦泽

里院是青岛的一大特色,对于青岛人来说亦是一种独特的情怀。在三月春暖花开的日子,记者惊喜地发现,位于海泊路37号的里院又焕发了新生机。让我们一起探访藏在这座百年里院里的青岛故事吧。在一片老楼中一眼就能看到这个刚刚修葺一新的青岛故事文创店。工作人员刘艳丽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开启了本次打卡之旅。

店内右手边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左手边是可以供游客休息的区域。这里的文创商品有以“青岛故事”为主题的里院老砖烧制的十大代表性里院浮雕;有“青岛小嫚”原创设计的各类文创纪念品;还有青岛人熟悉的大嫚头“女士香槟”,也能在这里见到踪影;以“青岛故事”为素材的书籍纷纷登上货架,等待游客的翻阅。

推开文创店的后门,仿佛穿越一般,与店内的时尚氛围不同,眼前是一幢中式四合院和西式商住公寓结合的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岗岩筑基,建筑外立面采用红色清水砖砌处理方式,建筑窗为圆券形,窗楣有红砖弧券装饰,红瓦坡屋顶。这便是里院,一种咱们青岛独有的民居楼类型。

这栋小楼诞生于20世纪初,迄今已百余年,始建于1904年,孟氏家族进入青岛,在胶州路与海泊路购买大片土地,建起传统的里院式建筑群,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与商业建筑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中,西侧院落即海泊路37号。海泊路37号和海泊路35号以及位于胶州路、芝罘路路口的瑞蚨祥旧址,代表了大鲍岛街区早期一种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即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里院建筑。

据原海泊路37号老居民回忆,该院落原为孟家茶楼,20世纪50年代前后,该院落作为青岛化工站职工宿舍使用,房子或用隔墙隔开,或用苇席隔开,简易搭建的吊铺、厨房、仓库布满顶棚、通道和内院,共住了20多户。这种“搭伙居住”造成了房屋的超负荷使用,同时,房屋常年分租经营,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直至2015年,为保护风貌建筑,在青岛市北区政府主导下,这些老居民陆续搬离,随着原居民的腾迁,海泊路37号迎来了再次焕发生机的契机,也得以发挥历史风貌建筑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修缮后的海泊路37号,不光保留了原来的红砖、条石、木梁和部分不影响使用的地板,对防空洞也进行了清理修缮。这里的建筑山墙是典型的中式风格,而外立面的圆券形窗户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这种“华洋折衷”的建筑风格,充满了胶澳时期的年代感。窗外的暖阳,光影斑驳,照着一楼“青岛故事文创店”,慵懒温暖的怀旧风扑面而来。

在尊重海泊路37号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修缮后,一楼内部进行了现代风格的装修,开办了综合性文创精品店,以“百年青岛、记忆市北”为主题,开发销售相关文创商品,并开辟二楼举办相关的讲座、展览等活动。

“青岛故事”文创店秉承市北区商业文化的百年历史,以里院文化为根本,以“百年青岛、记忆市北”为主题,以弘扬孟洛川“以德为本、以义为先、以义致利”的儒商文化为己任,用服务和质量弘扬百年青岛品牌之都的精神,讲好市北故事,做好里院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的前哨站。

“青岛故事”成了网红打卡地。

屋脊由粗壮的木梁构建。

工作人员展示“记忆市北”工艺品。

二楼长廊通向两个副楼。

岁月斑驳的木楼梯。

青石条做的窗台。

立德里的小院。

新闻推荐

上合示范区总投资约131亿元项目集中开工

□记者白晓通讯员秦青华隋丽君报道本报青岛3月12日讯今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举行2019...

胶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胶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