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巾帼风采

金胶州 2018-11-08 08:31 大字

撰稿:李燕李凤艳讲述:李凤艳

都说记者是很辛苦的职业,在新闻中心,男士们都是“大劳力”,女士们都是“女汉子”,没有性别差异,没有拈轻怕重,干起活来都是一样地拼命,一样地挺妥。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位不让须眉的“女汉子”。

李燕在新闻中心是出了名的“手爪子快”,中国秧歌节开幕式侧记是谁也不希望接的活儿,当晚看演出到九点半,还得连夜写出稿子,第二天一早,微信就得用。何况李燕是个尚在哺乳期的妈妈,她有足够的理由不去干。但是,二十年的党龄告诉她,只有个人为工作让路,工作不能为个人让路。吃过晚饭,她就冒雨赶到现场。你也许会问:“不是有直播吗?在家看直播不就行了?”但是,记者不在现场,怎么能为读者如实还原现场?在现场,她记下了胶州小嫚在音乐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喊着节拍演出的好故事;在现场,她采访了看到演出嚷着要学秧歌的小浩然;在现场,她看到了因为雨雾,更加绚丽的灯光和工作人员严密的保障。其间,她母亲在家为她看护不到10个月的孩子,孩子生婴儿急疹,不停地哭闹。母亲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她早点回家,孩子在电话里哭着喊“妈妈、妈妈——”可是任务在身,她只能忍着心疼,淋着雨坚持在现场采访。晚会结束,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换下被淋湿的衣服就开始写稿,一直到11点。第二天理顺两遍,确认无误,交稿。

别人只看见她手脚麻利,出稿快,殊不知她是把休息的时间拿来工作了。

在新闻中心,每当提起母亲去世那天还在工作岗位上的张爱珍,大家无不动容。她的母亲卧床多年,哥哥姐姐体谅她工作辛苦,让她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后再去照顾。今年5月4日中午,她在单位接到哥哥的电话:“快回来,妈恐怕不行了。”她呆住了,手机差点掉在地上,想打车都不会打了,还是身边的同事帮她叫了车。送走母亲后,爱珍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她觉得,忙碌有序的工作可以让自己慢慢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单位融洽的氛围可以让自己更加积极地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还有“铁姑娘”李佳陶。在新闻中心,加班加点是正常的,但是作为美术编辑,李佳陶每天都得加班加点,早的时候七八点,晚的时候十几点,天天如此,连轴转。你能想象她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反正我们都叫她“铁姑娘”。

尤其是每年的两会报道,工作最忙,任务最重,要求最高。整个新闻中心,领导和同事们都高度紧张,高度重视。在照片的处理上,对美编的要求最高。不光选照片要挑角度、讲美观、拼画质、讲政治;而且室内照片光线暗,需要一遍一遍地调亮度、对比度;照片偏色,需要一遍一遍地调色阶、曲线;运动的照片发虚,需要一遍一遍地锐化、去斑;背景过乱,需要擦改、修整。尽管大家都是正装参会,为了让领导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端庄大方地与读者见面,领导的头发被风吹乱了,需要修;衣服上不整齐的褶皱,需要改;脸色不够红润,需要补……不管加班到10点,还是11点,李佳陶等美编们都坚持一点一点地“抠图”,使图片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正是靠着这种精益求精、甚至“吹毛求疵”的高标准、严要求,《金胶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新颖的排版、一张张精美的图片。

在综合部还有个“泼辣媳妇”、“最美胶州人“张婧。她虽然没有奔跑在新闻前线,但她是编辑部同志们的坚强后盾。

“只要心里装着工作,肩上扛着责任,就总有做不完的事儿,就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张婧在她整理的办公室“红宝书”扉页上写的一句话。在实际工作中,她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践行着这一平凡而又执着的信念。今年8月,她因脚踝骨折住进了医院,但她心里始终牵挂着自己经手的业务工作。伤筋动骨一百天,出院了也不能上班,她主动向领导提出,自己的脚虽然打着石膏无法走动,但是可以在家用笔记本整理文件、完成业务工作。

她是军嫂,丈夫不在身边,在家养伤期间,她的父母一个帮她照顾孩子,一个照顾她,她却顾不得伤痛,顽强地抱着笔记本电脑坚持工作,急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写材料。两个月内,她高质量地完成了新闻中心党建巡查、工会年报、无债务申报、决算公开、内控评价、新增因素统计等大量文件的汇总工作。

编辑部的故事,真实、平凡、却又感人,他们身处各个岗位,虽然工作不尽相同,但是秉持着一颗对新闻工作热忱的心,工作干到感动自己和同事们,担当尽责不忘初心,让工作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新闻推荐

胶州华福润敬老院:不看吸引多少老人,要看留住多少老人

走进华福润敬老院,笔者仿佛走进了一处静谧安详、绿意葱笼的世外桃源。在满目花草、曲径通幽的小路指引下,几幢小楼掩映其中...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