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强技 走向高端
历经十二年,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从建厂之初一个只有一排平房的小厂,发展成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青岛16强),锅炉辅机行业的领军企业,纳税额位居胶州市前列,公司发展的核心秘籍就是人才。
2006年公司成立时,定名为“达能”,寓意为“有能则达”,一开始就将人才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起步阶段,公司元老团队成员全部具有世界500强公司任职的经历,公司经济底子虽薄,人才底子却非胶州市一般企业可比。
公司发展很快,必须从外部引进更多人才。第一次去山东大学参加校园招聘时,很多毕业生往往一看价位扭头就走了。公司董事长王勇反思:“尊重人才,一个月给5000元也算尊重人才?”第二年再次参加招聘时,不仅提高了待遇,外加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帮助解决住宿问题,公司第一次招到了6名技术人才。
随着公司引进人才层次和数量的提升,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觉得到县级市工作不够面子,公司就在北京设立了实体公司。“知识分子要面子,我们就给他们面子。”王勇说道,“虽说我是公司董事长,面对公司技术人员,说话、做事都要注意方法和礼节。”
现在公司研发中心有100多人。光是在研发电站锅炉烟气节能减排装备一个项目上,公司就从山东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引进了十几名热动专业研究生。公司还仿照国家相关做法,设立了技术总监终身成就奖。所有担任过公司技术总监职务的员工,直到去世之前,每年给予10万元。
一方面,达能公司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各类人才衣食无忧,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在项目创新上,坚持谁行谁上,调动和激发每一名成员的活力。即便是公司车间的一线员工,发现任何问题或者有任何改进意见,都可以直接向公司高层建议。张光荣是公司引进的第一名研究生,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如今已是公司副总工程师。今年只有30多岁的他坦言,如果是在别的同类公司,自己很难实现这么好的发展。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达能公司在科技研发上一年一个台阶,拥有专利100余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主创新专项、市科技计划与重点创新产品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100余项,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
王勇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敢跟国际上美国等公司扛一下了,跟德国最顶尖的公司还是有差距,关键是人家几百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比不了。”王勇认为,完全的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讲还是太难了,高校更擅长技术创新,而企业则更擅长技术转化。为此,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机械研究总院、电力研究院等行业内的顶尖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大科研运作模式,建立起开放型、高层次与多元化的15个研发平台。
其中对公司发展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当属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2010年4月份,双方联合研发电站锅炉烟气节能减排装备。西交大热动专业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赵钦新教授则是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我们用10年干一件事情,西交大的赵教授则是用一辈子干这个事。”王勇说。
双方合作研发的“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系统”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金桥奖、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该产品也不负众望,成为企业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销售收入达到了企业总收入的50%,达能由建厂初期的年产值7000万元到现在的7亿余元,该产品功不可没。
当然,达能公司与各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一个项目仅卖出一台,导致最终没能进行下去。有人说:企业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王勇自然不会不清楚其中的利害,一次严重的战略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将会是灭顶之灾,但王勇表示,不奋斗,毋宁死,达能还是会坚持“有能则达”的创业初心,将人才战略、创新战略持续进行下去。(刘民军)
新闻推荐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系列报道之二:借智强技 走向高端
历经十二年,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从建厂之初一个只有一排平房的小厂,发展成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