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旧港海岸

青岛早报 2018-06-18 07:01 大字

[摘要]【贸易之港】

人类对于过往的记忆似乎都是“健忘”的。在一座城市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同样也会有一些早已失去了本来面目的印记,被后来的人们所渐渐淡忘。但是,有一天当我们翻开尘封已久的厚重历史,从中找寻这些至今只能留存在过往岁月之中的记忆时,对于眼前今昔跨越时空的比照,除却有感于这种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反差,或许其中还多少存在着几许迷茫与怅然……

这张20世纪初印制发行的风光明信片上,所显示的是一片静寂的海滩和沿岸漂亮欧式楼房所组成的连续、优雅的城市海岸。如果不是图景中一幢今天仅存的建筑,我们很难相信这里会是青岛,会是栈桥西侧。如今这里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而且恐怕也早已是不被大多数青岛人所记忆的旧港海岸……

德国租借胶州湾后,就立即着手对这片土地进行城市化开发。最初,由于缺乏必要的港口设施,只能先将章高元驻防时期修建的前海栈桥暂作为主要的码头。而面对初期的窘困,这里相对方便的交通条件和随后宣布将保护地设为自由港的优厚政策,使得许多德国企业在巨大商机的引招下,相继在栈桥西侧被规划为港口的这片街区投资建房,设立新的分支机构。

根据1898年秋颁布的《城市建筑规划条例》和《保护地建筑监督法则》规定的“一般建筑不得高于18米,限三层”“建筑外观、立面不得雷同”以及“建筑的风格要与所在城市区域的功能相适应”等原则,这片街区的规划设计者很好地融会了上述的法规。 1904年,当这片街区的建筑相继完成后,就立即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海岸风景。是年冬天,一位叫作弗里德里希·鲁勒(FriedrichRuhle)的德国传教士来到青岛时,曾对这片优雅的海岸赞叹道:“ZuvielWilhelmshaven,zuwenigHongkong! ”在他看来这片新建的街区太像德国北部的海滨城市威廉港了,反而并不与东方的城市相似。

栈桥西侧旧港区的贸易公司,在20世纪初的中国被统称作洋行,能够在青岛的记忆中留有名称的有礼和洋行、顺和洋行、哈利洋行、禅臣洋行等几十家之多。它们除了自己所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外,许多公司还兼为德国国内的大型工业企业充当办事处或代理销售商,所以房子临街几乎都设有店面,院内还有存放货物的小型仓库。

1901年6月,连接青岛与济南的山东铁路筑至胶州。这一工程的进展无疑增加了贸易的商机。同时,在道路交通条件进一步便捷的情形下,旧港海岸和衔接栈桥与火车站的霍恩佐勒大街(今兰山路)成为车来货往、异常热闹繁华的交通要道。 《胶澳发展备忘录》对此的评价:“随着土地大批出售和商品交易的持续增长,青岛作为重要贸易场所的意义也正在不断加强。”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06年大港一期工程的完成,曾经聚集在旧港的贸易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新港。因为相比较而言,新建的港口拥有深水的泊位、先进的机械化装卸设备和大型的仓库。渐渐地,栈桥西侧由旧港所衍生出的繁华与喧闹,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了……

从1914年8月开始,随着日本对青岛的战争和同盟国在 “一战”中的失败,德国人的公司和资产均被日本人占有。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旧港海岸的建筑只被笼统地记载为胶济铁路和胶海关高级职员的公寓,这一模糊的功能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1951—1952年间,旧港海岸和曾经繁华热闹的兰山路开始陆续改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而今,只有曾经是礼和洋行的这幢小楼得以保留……

今天,当我们站在拍摄图片的相同位置远望,那条曾经的洋行街,已经找不到任何昔日旧港的风貌。相对如今平庸的建筑与街道,历史记忆中的海岸风景仿佛从来未曾存在过一样,就像一个人已经不能对自己人生的某个时期还有所记忆。面对这种改变,面对被人淡忘的旧港海岸,面对我们的城市……或许,我们从中所得到的不仅仅只是对一段过往,对一段城市发展历程的回望与追忆…… □王栋

(注: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新闻推荐

文化多元融合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让马雷舍夫赞叹的齐风鲁韵

□记者薄克国报道6月9日,在青岛艺术博物馆齐风鲁韵展区,青岛民间艺人慕志柏进行核桃微雕。□本报记者薄...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