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八景漫话(七)

金胶州 2018-05-15 08:37 大字
高祀祖

石桥夜笛。石桥,即小珠桥,又名小桥,遗址在今太平路跨云溪河水泥板桥所在地。原石桥是一座石拱桥,小船可从桥下通过,是胶州城南北通道上的主要桥梁。石桥左近云溪河两岸是江浙闽等地商人聚居之地,商人们白天辛苦一天,夜间一起欢乐,以丝竹之声抒发思乡之情,一支横笛,也能唤起人们的乡愁。“石桥夜笛”是当年胶州城一大夜景,王振宗有诗赞曰:“明月满天清露滴,万籁不鸣秋寂寂。石桥流水暗琮琤,疑是鲛人横玉笛。凄凄切切老龙吟,怪声飞出寒潭深。停舟侧耳竦毛骨,世间殊觉无知音。”

唐港秋潮。唐港遗址在“四清水闸”附近,即今福州路与云溪河交会处。当年大沽河入海口在陈村(今胶东大店村),叫陈村海口。云溪河在唐家湾入海,叫唐湾港。《胶州志》云:“云河(云溪河)经南门(内城南门)外唐家湾入海。”唐家湾是唐朝板桥镇的海港,渔船、商船均在此靠岸装卸货物。每当涨潮时,海潮后浪推前浪,波浪滔天,甚为壮观,人们常用秋潮、秋吟来形容唐港的繁忙景象。诗人王振宗的《唐港秋潮》诗曰:“落日海门潮正长,潮声怒扶春雷响。须臾雪浪驾天来,银练晴拖一千丈。此时自觉心气豪,仗剑便欲屠龙鳌。狂风不起飓风息,扁舟万里堪游遨。”历史进入清代,由于大沽河、胶莱河、云溪河等河流的淤积,大船不能进入唐湾港,遂将港口南迁到塔埠头,唐湾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近代有文人根据五套“八景”(实为六套),综合归纳出胶州“内八景”和“外十景”。内八景为:云溪晚钓、慈云晓钟、庸生古庙、双女神泉、唐港秋潮、石桥夜笛、文庙松风、介亭椿树。外十景为:麻湾渔乐、少海连樯、双珠嵌云、铁橛樵歌、石耳争奇、灵岛浮翠、胶河澄月、柏兰忠义、天泽昭应、双女高冢。

笔者认为,所谓“内八景”“外十景”之说,既不实际,也不科学,实在没有必要,其理由有三:1、这五套八景的修订时间,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到民国十八年(1930年),跨越时空521年,每套八景的修订都与时代和环境息息相关,不可能同时存在,有些景观不断消失,有些景观也会应时而生,例如:慈云寺明代中后期已经圮废,清代,小珠桥(石桥)坍塌改建成石板桥,时过境迁,早年的“慈云晓钟”“石桥夜笛”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时“唐港秋潮”到清代乾隆时成了“少海连樯”;清末民初,胶城巨富彭巨川在沿墨河南岸,天坛(南坛)东北不远处,开挖池塘,栽种荷花,并在岸边广植垂柳,是当年夏秋季节乘凉赏荷的好去处,所以“天坛赏荷”被选为“民国八景”之一。2、胶州城的外城墙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州张挺扬主持修建,用土夯实而成,同治三年(1864年)改为砖砌。在建外城墙前,郭家庄、三个窑头、杨家庙、大同等村,与胶城的商业街不仅有一定距离,还有成片的耕地,和四乡紧密连在一起,分不清城里和城外。3、“庸生古庙”在砚里庄后,“介亭椿树”在城子村东,都在外城墙圈外,怎么能划为内八景之中呢?根据上述三个理由,还是尊重历史为好,不要提什么“内几景”“外几景”了。

由于笔者水平和手头资料所限,在对“胶州八景”的记叙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还请专家学者多多批评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

(全文连载完毕)

新闻推荐

开放的青岛期待“上合之声”

半岛全媒体记者何毅报道◤5月14日,香港中路与南京路路口附近高楼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青青之岛亲亲上合”等欢迎标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象征开放与合作的青岛栈桥,手臂般伸向辽阔的海...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