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眼光独到、忠心耿耿、勇冠千人的抗倭名将匡福 东进杀倭寇 举世惊风雷

半岛都市报 2016-08-30 00:00 大字

战场洞悉非贤人眼光独到投明君

文/半岛记者张文艳

图/半岛记者张文艳(摄于大沽河博物馆)

匡家在胶州尤其是明清两代,可谓名门望族。“胶州匡家的奠基是从匡福开始的,以武起家;以文做官改换门庭是从匡翼之开始,到了匡翼之的孙子匡铎扩建嘉树园时期,达到鼎盛;嘉树园被毁后匡家一度衰落,到了匡源时又靠自己的努力兴盛匡家”,匡氏第十八世孙、今年92岁的匡黎老先生如是说,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如是说。那么,匡福又是谁?陈毅元帅曾做《哭叶军长希夷》诗:“东进杀倭寇,举世惊风雷”纪念叶挺,而这句话,早在明朝初期,匡福就已实现。他早于戚继光150多年抗倭,立下显赫军功,他用独到的眼光为胶州匡家立下根基,本期,我们关注抗倭名将匡福的传奇一生。

源自匡邑;望出晋阳。

姓氏能够在一方立足并逐代光耀门楣,往往并非凡人,比如匡家立姓,就与春秋时期的地方官有关。据汉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记载:“匡,鲁邑也,句须为之宰,其后氏焉”。句须为鲁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当时较为常见。所以在《故武德将军墓表》铭中有“匡氏孰始,肇于句须”的文字。匡家而后出过不少名人,包括汉朝丞相匡衡,他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还包括名列《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匡福。

“匡氏先本淮之海州(今连云港市)人,至始祖九翁以避兵徙赣榆之光原乡赤涧社黑墩坡旗山下(江苏赣榆县)”,匡黎先生称,所以赣榆匡氏以匡九翁为始祖。匡九翁“生二子,曰亨曰福”,“亨祖于前明定鼎之先,即徙居日照城前村”。根据日照匡氏家谱的记载,基本断定匡亨便是日照匡氏的始祖,与胶州匡福是同胞兄弟。放下匡亨不表,我们来看看胶州始祖、抗倭英雄匡福(公元1333-1399年)。

匡福的大名,相信匡家老小都有所耳闻,尤其是春节期间,当家家户户往门口贴福字的时候,匡家后人的门上贴的是“禄”字。如家中小儿有疑问,得到的答案则都是一个:避开一世祖的名讳。胶州的一世祖便是匡福。

匡福“资性抗朗,志气超迈,质朴易直,寡言笑,乡父老故人皆推许之”(《故武德将军墓表》),这是关于匡福性情仅有的记载。“他是尚武之人”,采访中,记者获悉。如若把他看成一介武夫可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头脑灵活、眼光独到,可谓大智之人。

早在元末时期,20多岁的匡福便累官至河南行省参政,属于从三品官员,是河南省的二把手。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至正十八年(135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新王,匡福统帅苗兵随大军出征,在河南卫辉打败了刘福通的起义军,“获其伪印、信、金牌等物”,克复曹州,立下赫赫军功。然而,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匡福发现端倪:一起出征的军队首领孛罗帖木儿飞扬跋扈,“阴有异志”,他自感将有祸患发生,所以连忙解官而去。匡福确实有先见之明,孛罗帖木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果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当然,他的野心没有得逞,一年之后,就被卷土重来的皇太子打败,而后被暗杀。

回到赣榆老家,匡福归隐在旗山下。

元末的割据战中,有三方起义军势力强大,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当时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朱元璋并非最强者。当时张士诚占据着姑苏,正处于招兵买马之际,多方网罗人才。听说匡福的威名后,他“派人特邀匡福,许授元帅之职”,匡黎老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匡福归隐乡间,远离政治中心,但他审时度势,早就看出张士诚难成气候,便毅然婉拒了他的高官厚禄。通过此事,匡福意识到,长期隐居已不太可能,而外界势力日渐明朗,他当下决定,率领部署到淮安朱元璋的帐下,“公知天命在我太祖高皇帝,即率众来归”。

事实证明,匡福眼光不凡,朱元璋很快建立明朝,匡福作为开国功臣被纳入麾下。

莱州府境图。(资料图片)

以公勇冠千人,拔为骑士(骑尉)”(《故武德将军墓表》),“守东海,值倭寇窃发,福击破之,有奇功,授武德将军”(《胶州志卷之六》)。“勇冠千人”,是对匡福为武官的肯定,也让他成为抗倭名将顺理成章。

书接前文。匡福头脑聪明,加入朱元璋的队伍站对了队伍。但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舍命效力。“加入明军后,他作战异常勇猛”,朱元璋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太祖高皇帝也知道,匡福投靠他是看中了他的势力,估计他思忖再三,给了匡福骑尉之职,六品官员。这与匡福当年的从三品相去甚远。

是金子总会发光。

洪武元年(1368年),匡福奉命防守沂州,官为沂州百户。明朝建立时,军队来源复杂,于是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卫下有千户所(1120名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112名士兵)。石业华先生告诉记者:“明朝初建,根基不稳,盗贼和土匪强盗趁机作乱,沂州百姓苦不堪言,匡福大刀阔斧地维护治安,屡建功劳。”匡福先是“因有军功授昭信校尉”,后有“受命驻防东莱,升莱州中所副千户,授流官,洪武十年(1377年)授世袭,十四年(1381年)三月授武略将军”。

元朝时,匡福在河南、江苏一带威名赫赫,但在山东,匡福出名与在东莱抗倭有关,可以说,山东是匡福东山再起的福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正是倭寇盛行的时代,倭寇们在沿海地区随时寻找机会,瞅准海防薄弱环节,大肆进行侵扰,登陆进行烧杀劫掠,周边百姓苦不堪言。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胶州曾7次遭受倭寇侵扰掳掠,均被军民合力击退。匡福天生具有军事天赋,“驭士卒有法,备御练习,咸有其方”,成为倭寇的眼中钉、肉中刺。

倭寇哪肯善罢甘休,多次登莱,并侵扰胶州,匡福运筹帷幄,寻找战机,将倭寇打得如落花流水。“倭寇吓得不敢再来莱州湾了,就南下到胶州湾,看上了阴岛(今红岛)”,石业华说。在阴岛,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抗倭战役,主角是匡福领导的抗倭军队和倭寇们,阴岛战役也是史料记载匡福领导的最大规模的战役。闻名丧胆的倭寇们,为了对抗匡福,“纠集了上万人进行抵抗,结果还是铩羽而归”,石业华告诉记者,在红岛,流传着匡福抗倭和萧快抗倭的故事,两人的英勇一脉相承,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如今的红岛上,昔日的战场早已灰飞烟灭,红岛和临近的上马留下一座烟墩,静静诉说着先人奋勇杀敌的故事。为了不忘历史,上马街道周家村的干部群众正在自发地保护着这一遗迹。

除了红岛,在掖县平岛等地,匡福也留下了剿灭倭寇的威名,使得倭寇一路南逃,提匡福而色变。屡建军功,匡福被晋封为武毅将军。“而东莱之人,岁获安靖,不知有寇攘之扰者,皆公知庇也”。(《故武德将军墓表》)值得一提的是,匡福抗倭比戚继光还要早150多年,是在历史上被忽略了的抗倭英雄。“修匡家家谱是一百年以后,所以很多事情已经不太清楚”,今年已经92岁的匡黎老先生是匡家第十八世孙,在匡家排辈差不多为最大了,“现在应该传到二十五六世了”,他仍然记得,幼年时代,爷爷常说,匡家的祖先是打日本倭寇的英雄,这一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以至于退休之后,他专门研究起家谱,第一个还原始祖匡福抗倭的经过,让匡福作为抗倭名将在胶州历史甚至青岛历史上镌刻下英雄的印记。

说起家谱,记者注意到有两种记载,文林郎孙婿即墨杨盐受匡家子孙委托修匡家家谱,称匡福育有两子(匡德、匡贵)一女,而其他家谱或者墓表则记录匡福育有四子(匡德、匡贵、匡政、匡荣)一女,原因何在?

京剧里,有个名段名为《铁弓缘》,讲述的是一对母女经营茶馆,女儿名叫高秀英,正值妙龄。高秀英的父亲是有名的拳师,高拳师病逝之时留下遗言,谁能拉开墙上的弓箭,就能娶得高秀英。城内的一名纨绔子弟看上了高秀英,前来骚扰,匡忠遇到后,帮母女化解危机,高母见匡忠少年正直,便让他试弓,结果真的拉开弓箭,秀英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虽然因纨绔子弟破坏历经波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按说这一段与匡福没有关系,匡忠也确有其人,而且是名武进士,匡黎老先生认为男主角应该没错,但《铁弓缘》作为折子戏盛行的年代,刚好是匡忠在世的年份,戏中赞扬的人物就在当世不太合情理。也有说法称铁弓缘的男主角应为匡福,家谱记载上匡福两子和四子的差异似乎也是一种印证,而且跟随匡福在山东征战的是长子匡德,次子匡贵虽不参与政治,但也在跟随父亲在山东料理家事,而匡政和匡荣则被送回了赣榆老家,为何这样安排?难道匡政和匡荣是高秀英所生?于是,在胶州还流传着大匡小匡之说:原配葛氏所生传为大匡,高氏所生传为小匡。

其实,这也令在《胶州百家姓》里记载这一传说的石业华感到困扰,他告诉记者,老人们振振有词,称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胶州城里一茶炉,很多人也相信男主角是匡福,“但有一点不通,匡福到胶州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

新闻推荐

一声叹千亩名园的昔日盛景

1670年,胶州老城西北,千亩废墟之上,一位84岁的老人蹒跚而行,搀扶着他的,是一位16岁的少年。老人眼含热泪,语带深情,少年面容严肃,频频点头。老者名为匡元泰,少年名叫匡范,祖孙二人脚下的废墟,就...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