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叶广德———复活国宝蛋壳陶杯有意捐献给博物馆

金胶州 2014-08-15 11:39 大字

展示李哥庄镇冷家庄村的黑陶老艺人叶广德今年已是70岁高龄。经过5年的努力,他终于在今年成功仿制了我市三里河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蛋壳陶杯。

复活古文物蛋壳陶杯 

在叶广德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几个仿制的蛋壳陶杯。每个陶杯高15厘米左右,杯沿厚度0.5毫米以内。 

叶广德仿制蛋壳陶杯的想法源于2008年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决策。他说:“蛋壳陶杯代表胶州的三里河文化,作为胶州人,我觉得有义务把这种文化发扬广大。” 

2009年,叶广德开始着手复制蛋壳陶杯。经过摸索,2010年时,叶广德就制作出了几个成型的蛋壳陶杯,但他并不满意。“考古出土的蛋壳陶杯厚度仅有0.3毫米左右,而我当时制作的杯壁太厚了。” 

为了将陶杯做得更轻薄,叶广德在拉坯方面下功夫的同时,还发现陶泥的细腻程度是个关键因素。于是,叶广德就换更细更密的箩布,并且挑选过箩后自然沉降的顶层泥作为拉坯的材料。经过多年尝试,叶广德终于在今年上半年成功复制出厚度可以与出土文物相匹敌的蛋壳陶杯。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毁掉了500个左右的毛坯。 

滑动在指端的传统制陶艺术 

叶广德告诉记者,外地也有人能够制作出厚度差不多的蛋壳陶杯,但都是采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而只有他自己是采用传统的拉坯工艺制作。在自家简陋的制作工坊里,叶广德现场为记者演示了拉坯制作蛋壳陶杯的过程。 

蛋壳陶杯由上部的杯碗和下部的杯座组成,叶广德制作蛋壳陶杯也是分两步完成。他将一小撮黑泥放到转动的拉坯机上,手指灵动地轻抚、按压,泥水在他的指端滑动,黑泥慢慢地变高,渐渐长成一个杯碗的形状。10多分钟后,杯碗制作完成。取下杯碗后,叶广德用类似的方式制作了杯座。杯座完成后,叶广德将杯碗放置到上面,这样,蛋壳陶杯主体制作完成。之后,叶广德在杯座上戳了一些小孔,他告诉记者,这些小孔是装饰用的。他还说,虽然他演示用了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这样制作出来的蛋壳陶杯过于粗糙,是不能用的,用心拉坯制作1个蛋壳陶杯,要花费1个多小时时间。 

记者看到,叶广德制作蛋壳陶杯用的泥暗中带黄,并不是烧制后乌黑噌亮的颜色。他说,烧制前后颜色之所以会不一样,是因为黑泥在烧制过程中“窑变”导致的,并不是另外上了色。 

有意捐献给大沽河博物馆 

叶广德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以制陶为生,当年叶家窑在当地负有盛名。叶广德的两个儿子小时候也曾跟着自己制作陶器,现在都已经转行。 

他的小儿子叶孝波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由于塑料、金属器具的普及,传统制陶逐渐走向没落。“虽然制陶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丢了觉得可惜,但靠这个不能养家糊口。” 

叶广德说,两个儿子的制陶技术跟自己相比并不差,烧窑技术甚至强于自己,可拉坯的技术和自己还是没法比。拉坯是个功夫活,也是个熟练活,即使他自己,几天不做,乍一上手,也拉不好。 

近年来,胶州当地的很多制陶老艺人故去,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叶广德很担心这门手艺会在自己这一辈失传。听说市大沽河博物馆正在征集展品,叶广德表示愿意把自己仿制的蛋壳陶杯无偿捐献。 

(刘民军)

相关链接

1974年,在我市三里河遗址出土了距今有3900年历史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壁薄仅0.3毫米,其制作工艺之精妙,为后人所不及。由于陶杯杯壁薄如蛋壳,制陶艺人称其为蛋壳陶杯。

新闻推荐

推进警力下沉 创新网上警务市公安局:贴心服务到百姓身边

...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