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粥与节日庆典食品

金胶州 2014-07-03 08:32 大字

□邱鑫成

“经”(音zing,同音代替)。在旧社会,胶州市民中终年不得温饱的穷困人家,有一种借以充饥的杂食稀饭,叫做“经”。那时的穷人整年吃不到净米净豆昔(cha)的粮食,只好掺上青菜、野菜、麻糁等一起煮成稀饭来填饱肚子。

“经”也有许多种,常吃的有“麻糁经”和“豆腐沫子经”。大豆榨油后剩下的豆饼叫“豆麻糁”(俗读“山”读轻声),花生米榨油剩下的花生饼叫“花生麻糁”,机器榨油剩下的花生饼很干,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像瓦片,叫“钢瓦茬麻糁”。把麻糁切碎泡透淘净砂土,掺些小米加上菜,放上盐一起煮成糊状,就是“麻糁经”。麻糁经因为有咸味菜味,又有麻糁中残余的油性,所以较为可口有营养。

“豆腐沫子经”的做法是先将黄豆泡开,再上水磨磨成豆腐泡子(豆浆),下到锅里加入一些小米和菜,放上盐一起煮成稀粥。因为豆子含油,所以也较适口有营养。“豆腐沫子经”的做法与小豆腐有相同之处,但有区别,它用小米,掺菜比小豆腐少,做成后比小豆腐粘、稀。喝“经”是以稀代干,喝了“经”就不再吃干粮。豆饼花生饼本来是一种肥料,可在那个年代,就因为那点残余的油性,竟成了人们借以充饥的美味。但就是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杂食稀粥,帮助一代又一代贫困的胶州市民度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现在是再没有人愿意去吃这些饭食了。因为苦难已经过去,苦难是只可回忆不可颂扬更不应该继承的,让它失传也罢,愿我们胶州人世世代代不要再喝这种“经”。

节日庆典食品和某些有特殊功能的食品是胶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时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艰苦,食品单调缺乏,过年过节是改善生活少有的机会,是全家人特别是孩子期盼的日子,所以对节日食品特别重视。节日饮食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所以做起来比平日食品有更多的讲究。胶州本是在山东半岛的大文化圈内,但“十里不同俗”,胶州的节日庆典饮食文化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嫁娶饮食”。旧时结婚庆典前后有一系列的饮食要求,首先是新娘。新娘婚前有两项重要的要求,一是喜日前十几天或更长一些的时间不出屋,尽量少见太阳,以保持一个白晰细嫩的皮肤,叫做“捂白”。再做一项就是喜日之前两三天前后开始的节食,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肥瘦身,有一个苗条的身材见夫婿和公婆,更重要的是为了结婚那天“坐芦帐”。新娘用花轿迎到婆家后要蒙着“罩头红”,盘腿端坐在新房的炕上,一动不动地从午前一直坐到晚上,在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里,不吃不喝,更不能上厕所。为了这点,婚日前三天就要吃节食饭,只吃一点鸡蛋栗子等低渣滓食物。在旧时栗子是很贵重的食品,小时候在饥饿中姐姐给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梦中到了一所未到过的奇异的房子,肚子饿极了,爬在窗台上啃了一口,又甜又香,原来窗台板是用栗子面做的。可见栗子是孩子们心目中多么憧憬的食品,足见这种新娘的婚前食品对于婚典是何等重要。

新郎要坐一乘轿再带一乘轿到岳父家迎娶新娘。新郎一进岳母家,岳母要立即端上荷包蛋让新郎吃,一般是两个或双数个,以后到岳母家时也还是这样。而新娘上轿时要由伴娘带上女家包的小饺子。

饺子包得很小巧,包成小元宝的形状。新娘一迎进婆家的门,就快把小饺子下锅,新娘新郎各吃两个,余下的给公婆吃,表示对公婆孝敬之意,这跟广东人给公婆献茶有点相似。小饺子是最重要的婚礼食品,而喜主和参加婚礼的亲友以及所有服务人员、吹鼓手等的饮食一律是打卤面。

第二天娘家人来“叫二日”,次日再来“送三”时,迎送的人吃的也是打卤面。喜主送邻居家的喜面当然也是打卤面。打卤面是庆典的几天里用得最多的食品。

(二)

新闻推荐

走向现代物流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