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书记的口头禅

金胶州 2014-07-21 11:39 大字

孙焕成(左二)检查村庄环境卫生走进李哥庄镇黄家屯村,只见幢幢相连的小楼房,点缀于红花绿树丛中;条条干净平整的水泥路,蜿蜒伸展;盏盏路灯,棵棵绿树,片片花园,仿佛进入了城市街区。

从30年前的穷村子,到现在的富裕、文明村,黄家屯村脱胎换骨的变化离不开黄家屯村企联合党委书记孙焕成。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连任13届的老书记,从他的几句口头禅中感受其3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奋斗历程。

“当书记得‘能\’,集体和村民不富心不安”

1984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涤荡中华大地,处于开放前沿的李哥庄镇涌现出以飞龙集团为代表的众多企业。但地处镇驻地以东5华里的黄家屯仍然矮房子、黄泥路,灰头土脸,破旧不堪,绝大多数村民还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那一年,27岁的孙焕成从部队转业回到村里,被急切希望改变村庄命运的党员全票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看到村里依然是多年前的老模样,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少爷们的重托,带领大家趟出一条致富路。

挖断“穷根”,孙焕成把目光投向了招商引资。他开始四处进企业游说,不少企业家被他的诚心打动前来考察,看到村庄的情况又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一次次的挫折没有让孙焕成灰心,他找到了落户希望最大的冠亚发制品有限公司,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经过几次的协商洽谈,冠亚终于答应落户黄家屯,同时开出了村里必须出钱把厂房建起来的条件。“就我们村当时的条件来说,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是他还是答应了,为了能成功的给村里招商引资,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借钱,到处筹集资金。”黄家屯的村主任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孙焕成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 1992年厂房建起来了,一个员工百余人,年产值超千万企业在黄家屯村的落成开工。公司在成立初期,每年为村庄带来6万元租金,对于一直没有集体收入的黄家屯村,这笔租金成了村里的第一桶金。

经过企业间的互相宣传和村里经济环境的发展,黄家屯村的企业从此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村里已有大小企业40余家,固定资产和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双过亿。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村里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每年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集体财产姓‘公\’,一定要为群众看好用好”

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孙焕成“铁打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积累集体收入连年攀升,大家都觉得黄家屯村“阔气”了。可孙焕成觉得干部不能摆阔,把钱用在村庄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改善上,才叫真“阔气”。

2003年,孙焕成开始带领村干部全面整治村庄。先是为村民免费通上自来水,硬化了通村道路,又将村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大水湾改造成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并且从村集体收入拨出资金,给予买房村民每人2000元的补贴。买房子还能享受补贴,村民的心里就甭提有多美了。

看到年轻劳动力在企业打工,拿着稳定的收入,细心的孙焕成又把目光投向了老年人。2008年他和村“两委”研究后,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170多万元,为村里37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投养老保险,这让黄家屯村成为了胶州市第一个为村民投失地养老保险的村庄。“入了养老保险就没了后顾之忧,多亏了焕成考虑得长远。”村里的老党员窦阿姨至今仍心存感激。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自2010年起,他又利用村里企业多的优势,发动企业集资建起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一年一度的文化下乡活动,是由我们村里的日红工艺品和联谊木业轮换出资赞助,能为老百姓办些实在事,他们企业都很支持。”孙焕成说。

“黄家屯是个大‘家\’,谁也不能掉队”

热心肠的孙焕成,对于群众的求助有求必应。有人说:“你是个‘老资格\’了,一些小事没必要亲力亲为。”他却说:“‘老资格\’更要时刻警惕惰性。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黄家屯的大家长必须照顾好每一个人。”每个月他都和村“两委”成员到村里入户摸底,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大到村民盖房,小到家庭小矛盾,一一帮助解决。谁家有病有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随时救助。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他发动六家爱心企业成立了“尚德爱心基金”,筹集资金16万元,定向帮扶村庄困难家庭、企业困难职工,奖励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7月1日,“尚德爱心基金”第一笔款项发放,19名困难人员得到了资助,4名大学生得到奖励。爱心基金的发放,为困难村民送去了温暖。在发制品厂上班的崔炳娥就是受帮扶的困难员工之一,她的丈夫2007年患上尿毒症,每年的透析费用高达数万元,全家的经济重担全压在崔炳娥瘦弱的肩膀上。爱心基金的帮助,让崔炳娥家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 

三十年风雨,三十年奋斗。如今黄家屯村民都陆续搬进了楼房,孙焕成和妻子姜瑞玲却一直住在老平房里,30年里,大多数村庄的“当家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孙焕成却接连担任了13届支部书记。

多年前的村民口中的“小孙”书记也早已变成更亲切的“老孙”。村庄变了,他的年龄变了,村民的称呼变了,没变的是他对村庄发展的拳拳赤子之心,他说“ 党和人民给我这个舞台是我一生的幸事,能在这个舞台上做出一些贡献是我这辈子最荣耀的事。”(刘德刚 亓婷婷)

新闻推荐

“父母官”变“服务员”,干部下基层由浅变深,“愤青”变民意代表洋河教育实践活动现“三变”

...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书记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