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设立文化辅导点 培植农村文艺团队 开展非遗进校园我市“种文化”迎新春

金胶州 2014-01-09 08:57 大字

春节临近,我市各地文化活动密集开展。在向农民送文化的同时,我市还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种”文化。采取集中办班、分片现场辅导等形式,在北关东松园、胶东葛家庄等设立了5处群众文化辅导点。争取资金80多万元培植农村文艺团队,培养农村特色文艺作品的创作,农民自编自演的秧歌小戏《老两口看秧歌》、山东快书《丈母娘看戏》、“尚德胶州”主题曲《人间大爱在身边》及道德歌曲《胶州人》等一大批取材于农村、来源于群众的精品文艺作品受到群众热捧。

根据全市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专业文艺人才严重缺乏,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受到“瓶颈”制约这一实际情况,市文化部门在邀请省市专家给基层文化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组织文化志愿者,及时为村组、社区、企业、学校提供文化服务与指导,帮助他们挖掘、培养、组建自己的文艺创作和演出队伍。

在胶北街道办事处,我市挖掘32名文化能人,由他们牵头负责组建了剪纸、秧歌、茂腔、书画、八角鼓等12个文化艺术社团,用以带动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此,办事处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12个社团个个都有自己专门的活动场所。

退休教师郭维全是剪纸艺术团团长,胶州市十大民间剪纸艺术家。在他的带领下,街道几个村里数百人成了剪纸粉丝,小学里甚至开设了剪纸的选修课。如今,在12个文化艺术社团的带动下,胶北街道办事处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项目。

充分发挥文化能人、文化社团的带动作用,也是全市的普遍做法。我市组织对文化带头人进行普查登记,按照一专多能要求,择优选调23名复合型文艺人才,配备到各镇办担任镇村文化辅导员。每年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目前已开设民办非遗学校7处,艺术培训班30多个,每年培训学员1500多名。

在中小学校,我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全市126所中小学均开设了非遗基础课程或选修课。为进一步提高胶州市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水平,市财政每年划拨100万元用于保护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了胶州秧歌、胶州茂腔和胶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命名了2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出版了《胶州秧歌教材》等书籍10套,扶持胶州秧歌传承人、茂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共收徒28人,建立胶州秧歌培训学校10个。

(刘德刚)

新闻推荐

洋河规范经营烟花爆竹行为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