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区域文化看河湟重镇临夏市的历史文化地位

甘肃日报 2017-06-05 07:11 大字

杨文炯

在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区域—民族的宏观格局中,河湟民族走廊是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何中心”,是多元族群与文化多样性积淀最为深厚的独特的文化区。在此文化区,临夏市无疑是一个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城。

河湟民族走廊文化区的显著特征

它是三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因此,河湟民族走廊的族群具有三大高原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它是中国农耕经济文化区与高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的过渡、连接与交流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以黄河为中轴,从西往东,依次是湟水、大通河、隆务河、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等为主要支流形成的流域,河谷地带也是这一区域主要的农耕区,辅之以畜牧区。

它是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中历史上四大主要文化区的“中间—边缘区”或“中枢区”——东边的汉文化区、北边的蒙古文化区、西南边的藏文化区、西边的突厥语言文化区,而这个区域正是这些大文化区的结合部—汇集互融区。

从“城市政治—市场功能与影响力”的历史与现实双向角度看,这一走廊是由兰州、西宁、临夏三个城市为犄角而构成区域的核心地点,是三大高原交汇的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走廊,北接河西民族走廊和长城民族走廊,南连藏彝民族走廊,唐蕃古道南进通西藏,青唐路西下新疆,进中亚,是联通国际社会的汇通之地,是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河湟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两大经济类型—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之间商贸交流的主要地区,即茶马互市的中心,今天同样是中国西部铁路、航空运输的中心,是西部商品流通的枢纽。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看,这一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人口流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开发青藏高原最前沿的旱码头和沟通内地与新疆的重要桥梁。

从族群角度看,河湟民族走廊从历史到现在始终是多元族群的混居地,现有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9个民族自治县,是我国版图中民族区域自治最集中的地区,而且这些民族自治县本身又具有民族与宗教的多样性,诸如“卡力岗人”“托茂人”“家西番”等族群现象都成为这一走廊多元文化融合的突出表征。

从区域政治的角度看,河湟民族走廊又是我国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核心连接地带:其东北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北是内蒙古自治区,其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南是西藏自治区。

河湟民族走廊积淀着深厚的多元宗教文化。一方面是有着丰富多彩且颇具生命力的民间信仰;另一方面是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基督教等,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特征最为突出。同时,多元宗教文化又横切或贯通多元民族,形成了河湟民族走廊文化的表里结构,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和生动呈现。

临夏市是河湟走廊历史至今三足鼎立的重要城市,处于经济、文化南来北往(河湟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与东进西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十字路口。一是地缘优势,历史上是东扼河陇,西控吐蕃、西域的战略要地,今天是治藏、兴藏的大通道和“大跳板”;二是经济地位,历史上是茶马贸易的中心,今天是“西部温州”和农耕与游牧经济区间的商品贸易交流中心;三是临夏是河湟民族走廊多元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与典型代表,它汇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系统:以汉族为代表的儒释道文化,以藏族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回族、东乡族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系统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水乳交融、不同而和、中和位育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建造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临夏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也是承前启后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临夏市要以文化自信实施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打造深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与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要发挥两个优势,一是要充分发挥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丰沛的优势,要善用民族文化优势立市、兴市、强市。二是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民族文化优势与制度文化优势是临夏文化立市、兴市、强市的利器,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之集成性旅游资源体系的双支柱,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驱动轮。

要发掘、创新极具中国地域、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机遇下,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临夏应该积极打开这个面向世界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橱窗。

积极开发清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立足特色民族文化社区(诸如八坊十三巷),让游客在面对面的生活接触中感受、品味清真饮食文化(诸如鼓励民众开发社区中的家庭旅馆)。利用区位优势,借力丰富、热门的青藏高原藏族生态、人文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宜休闲、宜美食、宜购物(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藏文化旅游的后方大本营。大力开发著名的彩陶文化的当代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弘扬临夏的红色文化,激励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发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积极开拓临夏牡丹节文化市场;开发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积极开发具有民族风格的、乡愁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文化资源,诸如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的乡村—家园式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新闻推荐

平凉:十年21.44亿元资助学生成才

本报讯(记者赵育娴实习生孙娅玮)出生于庄浪县一个小山村的何岩岩从小家境贫困。2010年初中毕业后,他选择进入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汽车运用与维修,不仅在校期间免交学费,还享受每年150...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