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杨李湾

平凉日报 2017-05-0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

惠强

4月28日上午,记者驱车向庄浪县良邑乡杨李湾村进发,放眼望去,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道路两旁的梯田里,全是油用牡丹、苹果树、地膜洋芋、大蒜和红葱。良邑乡党委书记邵小伟说,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杨李湾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

然而,过去的杨李湾村却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全村6个社的群众分散居住在几道山梁上,贫困发生率为38.4%。针对杨李湾村的现状,乡上提出了“修建循环产业路、打造流域产业带”和“生态绿化区、产业发展区、休闲旅游区、非遗传承区、***安置区、电子商务商贸区、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区”的“路带结合、七区共建”扶贫工作思路。“过去全是土路,每逢雨雪天,村民只能呆在家里,道路泥泞,什么也干不成。因为路不好,农副产品更是运不出去,换不来钱,村民想致富也没有门路。”村支书杨盘年说。

“要想富,先修路。”乡上通过整合扶贫项目资金,不但硬化了进村道路,连进社道路也硬化了,在杨李湾二社,村民李专喜指着自家门前那条长178米的水泥路高兴地说:“这条进家门的水泥路,乡上给了我们水泥,我们四家人义务投工投劳。现在进家门,脚上不沾泥,到地里干活,开着三轮车,省劲多了。”

“自从去年进村道路硬化后,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居住条件最差的群众也搬到了集中安置点,村上也新修了村部,建起了文化广场、达舍堡非遗传承展示馆、电子商务商贸区,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邵小伟说,“基础条件的改善,也极大地提振了村民脱贫的信心。”李专喜还告诉记者,“李凤喜和我一样都是贫困户,村上帮我们成立了凤喜散养鸡合作社,还动员20多户贫困户一起加入合作社共同养鸡,预计每户可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

“今年,我又栽植了80多亩果园,在幼园里套种了乡上为我们免费提供的种薯。”曾经的贫困户杨平子说,现在他是村里3户果园大户之一。据介绍,目前,杨李湾村苹果园总面积达到了1500亩,人均占到了1.6亩;种植种薯2700亩,间作大蒜500亩;栽植核桃50亩。邵小伟说,乡上在何川、杨李湾村还建成了2800亩的油用牡丹基地,力争将杨李湾打造成以观赏牡丹为主体,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走进杨李湾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村民杨甲玉说:“我家的种薯,全是通过网上卖出去的,卖了5万多元,比商贩上门收购多收入了几千元。我们村的种薯,已经有了名气,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上门收购的客商也多了。”

走出电商服务点,记者看到有一排十多间的商铺,记者心生疑惑,问村上的干部:在这里修商铺,经营啥?村干部说,杨李湾村处于柳梁、梁邑、杨河三个乡的交汇处,是附近群众上庄浪县城,走宁夏隆德县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人在这里“歇脚”,过去就有人开商铺,村上正是依托这里独有的交通优势,修建了商铺,提供给有经商头脑的村民经营。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登上了达舍堡,村里的人介绍说,始建于元代的达舍堡非常有名,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乡上对这个古老的堡子进行了修缮,站在达舍堡向远处眺望,对面的山弯弯里有一栋新楼房,杨盘年说,那是去年新修的杨李湾小学和幼儿园,60多名小学生和幼儿,从此告别了窑洞里读书的日子,我们也不再为他们的安全担心。

绕达舍堡一周,我们看到的杨李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新闻推荐

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区域特色产业,去年秋天该乡共完成秋覆膜1万多亩,目前已完成子种分发,正在指导农民抢墒点种。 本报记者 张成龙摄

近日,永宁乡农民正在田间劳作。庄浪县永宁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区域特色产业,去年秋天该乡共完成秋覆膜1万多亩,目前已完成子种分发,正在指导农民抢墒点种。本报记者...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走进杨李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