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书记”扶贫记
“博士书记”扶贫记
本报记者李欣瑶
李德福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从大学毕业留在兰州交通大学工作,到如今博士在读,都是围绕着专业忙活。
川边村是庄浪县柳梁乡的一个贫困村,在李德福来之前,村民们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大学老师会来村里当支部书记。
就是这个大山里的村子让李德福与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他的微信昵称——“我在庄浪,我为扶贫代言”。
一
2015年,兰州交大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当时在学校铁道技术学院工作的李德福报了名。李德福是学院的实践办主任,自工作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
李德福家在安徽,对甘肃农村不太熟悉。当时,他抱着去基层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的想法报了名。
2015年7月,李德福来到了庄浪县山区的川边村,一到村里他就傻了眼,本来是来干工作的,可连村民的话都听不懂。
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李德福就主动找村干部了解情况,到村民家里串门、唠家常。他发现村里学校办学条件不好,就和兰州交大联系,为村小学捐建了计算机室、硬化了操场、改造了花园,还建起了爱心书屋。
进村的路不好走,他向兰州交大反映,学校为村里协调了道路硬化项目。路修好了,村里人到镇里、进县城方便了很多。
他从网上看到有扶贫相关的健身项目,就跑到县文体中心打听情况。县文体中心的负责人被这位年轻人一心想为村里办点事的真诚所打动,就答应帮村里协调两套乒乓球桌。
一来二去,李德福和村里人熟悉了,他不仅能听懂村民的话,还了解了村民的需求。
二
川边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有些偏远地方的土地撂荒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家每户“单打独斗”发展农业产业显然不现实。李德福和村干部们就开始为这些人的脱贫致富想办法。
李德福和村干部支持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建起了“洋芋种植合作社”,流转来村民的600多亩土地,种洋芋、中药材和树苗。这个农业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的问题,还雇了村里30多名贫困家庭妇女在地里劳动。(转2版)
(接1版)
李德福说,去年这些妇女平均每人从合作社里挣8000元,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还能有经济收入。
合作社的中药材成熟了,李德福四处联系销路,他专门回了一趟安徽老家,和当地的药材商联系,但由于运输费用太高没有成功。后来,他又从网上联系到了华亭县的一名药材商,这名药材商后来成了合作社的大买家,解决了药材的销路问题。
李德福时时处处为庄浪代言,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推销庄浪土特产。每次回兰州,他的车后备厢里总是装得满满的苹果、粉条、胡麻油,这些都是朋友买了托他带回兰州的,他成了往返兰州和庄浪之间的“快递小哥”。
慢慢地,他发现农民的这些产品在当地卖不出去,但是城市里的人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却很旺盛,产销之间的对接没有做好。
“只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没法让庄浪的农产品走得更远,要借助更大的平台。”在庄浪挂职一年后,李德福的思路开阔了起来。
三
2016年,苹果成熟的季节来了,李德福和同事王斌一起在淘宝网开了名为“天佑农庄”的农产品销售店铺,帮助当地农民卖苹果。
2016年12月24日,正值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李德福抓住大学生追求时尚的特点,从庄浪运来了1万斤优质苹果,在兰州交大校园里举办了“1元义卖苹果”的活动。
一个品相最好的苹果卖1元钱,而且苹果寓意着平安、祝福,这个活动在兰州交大的学生中广受欢迎,不到一天时间1万斤苹果销售一空。这一次活动,让庄浪苹果火了一把,此后李德福不断收到苹果订单。
电商平台是李德福的一个尝试。今年,他又在为卖苹果的事早早想办法。他说:“兰州交大有17万名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他们能吃到庄浪的苹果,也许就能逐步打开全国市场。”
一个大胆的设想正在计划中,李德福已和兰州交大、庄浪县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沟通,准备利用兰州交大的校友资源和庄浪县的苹果资源,做一次营销推广活动,期望着能帮助庄浪苹果走得更远。
如今,李德福已经挂职近两年,很多想法在和农民的交流中不断迸发,他发现每一户贫困户的需求都不同,在他的建议下,兰州交大准备实行一种“菜单式扶贫”的模式,收集每一户贫困户的需求,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师生、校友和爱心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领”这些需求,这样的扶贫来得更加精准。
李德福的本科专业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他正琢磨着给川边村的农民设计一款实用的铺膜机,解决当地人工铺地膜的困难。
李德福和人聊起天来,话里话外不离扶贫。他现在觉得自己是川边村的人,而村民是自家的亲戚。尽自己所能为村里的亲戚做点事,就是这名“博士书记”最简单的扶贫心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胥富春命运之神对某些人特别眷顾,刚一出生,嘴里就含着一把金钥匙,工作、生活中,还可能“连中三元”、步步高升。而对另外一些人,似乎特别爱捉弄,给他一次又一次地制造事端...
庄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庄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