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玲珑璀璨赏古玉

鑫报 2015-09-01 08:47 大字

明代中期·圆雕玉卧

玉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以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而饮誉国内外。中国地域辽阔,玉材蕴藏丰富,中华民族又具有偏爱玉石的天性,所以,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存在着浓烈的崇玉情结,玉石的内在品格已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完全相融。我们的祖先,认为温润晶莹的玉石,凝山川之秀,融日月之辉,乃天地间灵气的结晶。因此,按一定义理构思造型,琢磨而成的玉器,便具有感应神灵的法力,便成为人们与神灵世界交流意念的圣物。如红山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化遗存所出的许多早期玉器造型奇特,纹饰怪异,被赋予了一种崇高而又神秘的含义和性能,反映了对某种图腾神的无上信仰。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玉器的宗教、巫术功能,很快便被政治化,伦理化。玉器不仪是统治集团敬祀天地、山川、祖灵的圣洁祭品,而且又成为贵族等级制度的华瑞标志。据《周礼》记载,祭拜天、地、四方要使用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玉器;在礼仪、外交活动中,不同级别的贵族手中所执玉器也不同。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的阶级社会,其统治体制及理论的核心是一个“礼”字,而“礼”字的初始形体即由“示”、“豆’\’和“玉”组成。“示”为祭祀用的台案,“豆”为盛祭品的容器,“玉”为置于容器中的祭品。“礼”字的本义即为“以玉事神”。儒家又进而把玉器义理化、道德化,宣称仁、义、礼、智、信、忠、勇等信念情操,都在玉器上得到体现。玉质的细密坚硬,玉色的光洁温润,玉纹的鲜明畅达,玉声的清越悠扬,玉形的精雕细琢,均喻示着人们所应追求培育的气质品格。故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们对各类佩玉情有独钟,所谓“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便是儒家“玉德”观念的实践。在中国人心目中,玉始终和美和真联系在一起。有人作过统计,汉字中从玉的字有近五百个,而含玉字的词语更是多得难计其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崇高美好的字眼。将玉器性能义理化、人格化,这是中国玉文化最显著的特色。

我国古代各地的玉器制作,开始时都是就地取材。许多早期玉器,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大都不是严格意义的玉,而是各种彩石。新疆和田玉的广泛使用并被公认为“真玉”,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大约到汉代这个过程方算完成。

甘肃除了齐家文化玉器独成体系外,还拥有一批历代玉器珍品,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史上甘肃曾占据过重要地位。商、周时代甘肃东部建立过若干古国,泾渭流域又是西周王畿的西北门户。包括西汉水中上游在内的陇西地区,乃秦人长期经营的腹地后方。甘肃西部,由于丝绸之路的通达昌盛,自汉至唐一直繁荣着许多庶邑重镇。即使晚至元、明,甘肃仍常为高级贵族们封藩寄族之域。下择其典型作一一介绍。

玉卧羊(北凉)

长15.1厘米,宽6厘米,武威市灵钧台出土。

青玉,圆雕。羊首微举,双目平视。长角下垂,弯至胸前;双耳后展,贴于角旁。腹部着地,四腿曲卧。姿态稳健,神情安详,呈现出平和恬静的含蓄美。此羊玉质优良,青中透绿,黄斑亮丽。雕刻刀法卓绝,打磨精细,不露琢痕。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洋溢着灵性,光彩动人。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那时盛行以神龛佛像为主要题材的石刻泥塑,制玉业处于低谷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工艺如此高超的玉雕作品,实在难得。

雉鸟牡丹纹玉带板(明)

兰州市上西园出土。

青玉,镂雕。由18块玉■组成,其中三台一,小辅四,圆桃四,插尾二,排方七。均透雕牡丹花枝。较大的几块长条排方,雕饰尤为精绝,花丛间有两只雉鸟在飞翔嬉戏,构图繁丽,鸟与花皆极生动俏美。雕工出色,刀法刚劲,锋棱分明,碾磨细致,一丝不苟。明代玉器的特点之一是镂雕技术发达,这组带板对此有充分显示。

自从崇玉风习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后,贵族们便力求用美玉来全面装饰自己的穿、戴、佩、携,于是出现了玉带。所谓玉带,是用形制各异的若干小块玉板,按一定排序缀饰在腰带上,以显示身份的华贵。玉带始见于南北朝,至唐代大盛,政府曾严格规定过各级官员使用玉带的数量和规格。此风延至明清,带板的雕饰工艺也越来越精巧。

人形玉铲(西周)

高17.4厘米,2.3厘米,灵台县白草坡出土。

白玉,圆雕。用一长条玉材,塑造一裸体立人形象,

双足并拢呈铲形。铲端为薄刃,当是实用器。人物头部经过精心刻画:头顶螺髻由一兽首蛇身的动物盘绕而成,面部宽颊尖颌,阔鼻厚唇,眼窝深陷,高耳穿孔,神情木然。两臂下垂,双手捧抱腹部,两腿间依生理曲线镂空。玉质坚密,器表光润滑腻,造型别致,线条流畅,为西周人形玉雕中罕见的精妙之作。

玉含蝉(汉)

长6.4厘米,宽3.1厘米,厚0.8厘米,武威市磨咀子出土。

青白玉质,片雕。腹平,背凸,头部微呈弧形,以齿状凹凸显示结构细节,两侧各有一外斜的椭圆形目。两翼合拢,翼外沿渐薄收分,似钝刃,两翼末及尾端呈叉状尖出。腹中部有两道相交的阴刻线。玉质晶莹,蝉形逼真,雕琢洗练圆熟,表现了高超的“汉八刀”技法。“汉八刀”是一种先进的制玉技法,优秀的汉代工匠创造出的一种简洁明快、准确,重在形意结合的玉雕风格,求神似而不求细工。

古人认为死后尸体不腐烂,灵魂便有寄托;又由于玉器性能被神秘化,形成了玉器能防止尸体腐烂的非科学观念。于是贵族们便以玉殓葬,发展到汉代,形成了一套葬丧用玉制度和葬玉体系。所谓“玉衣”,乃最高规格的玉敛葬,一般贵族多只用“九窍玉”,即用九种不同形状的小玉件,塞、压死者眼、耳、鼻、口、肛、阴九个生理孔穴。九窍玉中最重填于口腔的“玉含”。汉人多将玉含作成蝉形,据说是因为蝉的幼虫经蜕化后,能变为形状完全不同的成虫,故用蝉形来象征人的转世再生。

出廓龙纹璧(战国)

高11厘米,外径6.9厘米,内径2.4厘米,厚0.4厘米,可能礼县出土。

青玉,镂雕。龙胸凸挺,龙首 高昂,龙尾上卷与龙鬃相联。首、胸、尾皆出廓,部分躯体在璧肉内,以镂孔手法显其形。龙身饰卷云纹,璧面饰谷纹,内外边沿阴刻单线弦纹。两面纹饰相同。

璧是玉器中出现较早,后来又最受重视的器形,本为祭祀天地祖神的礼器和贵族社会生活中的瑞器。但从春秋时代起璧已开始向佩饰方面发展,造型也随之多样化、艺术化,出现了镂雕出廓璧,并多以龙、螭、凤等形象作为璧的附饰。这种出廓璧到战国时更加流行。此璧造型优美,各部分配置匀称、规整,谷纹疏密有序,龙形简练生动,显示了典型的战国玉雕风格。

兽首螭纹玉带钩(元)

长12厘米,宽2.4厘米,高2.5厘米,漳县徐家坪出土。

青玉、凸雕。钩头雕成兽首,额间阴刻“王”字。琵琶肚,肚面凸雕一螭,头部亦阴刻“王”字。螭身弯曲作爬行状,尾细长。钩头及腹均扁而宽,这是元代玉带钩的显著特征。钩背为圆形钮,钮柱上附有黄色丝质编带。此钩虽石性较重,但做工卓越,凸雕后经细工碾磨,为元代玉器中的精品。

带钩是古人衣带上的附件,可作束腰之带扣,也可固定于腰带上以钩挂佩物。青铜带钩早在春秋以前即已存在,而玉质带钩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战国早期墓葬中。据《陇上藏珍》

新闻推荐

在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的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

在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的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牛棚内,工作人员正在喂牛。近年来,灵台县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小区45处,培育养牛专业村44个,专业户3062户,牛产业不断得到提质扩量增效。曹鹏伟...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玲珑璀璨赏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