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基层看教育:平凉 致力打造教育新模式
【教育】走基层看教育:平凉 致力打造教育新模式
灵台县什字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做科学实验。
平凉,这个古丝绸之路的旱码头,自古薪火相传的重教兴学之风,让人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全市上下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创新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平凉模式”。
杨春祎 陈振念 孔晓明
新课改让教育回归本质
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说,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谁能在新课改中真正实现减负高效,谁就能在质量发展的博弈中占领优势。
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牛启寿告诉记者:“高中新课程实验,正逐步改善着我们的教育生态,让学校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2010年秋季,平凉市高一年级学生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三年来,全市上下把新课程实验作为减负增效、提升质量的有效抓手,作为高中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出了一片课改的新天地。
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绚丽多彩的舞台。平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教师走出理念困惑,进入深层次的课程改革,三年来,累计有4934人次参加了高中新课程远程网络培训,1193人次参加了省级高中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全市186名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干部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级研修培训班。”
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深切感受到新课程的理想与实践、目标与方法、结果与过程之间的巨大张力。他们激情投入,深刻反思,将课改的教育理想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稳步改革。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各学校对原有的评价办法进行了全面改革,根据课程方案要求,各学校分别制订新课程实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从考试成绩、学习时数和学习过程三部分进行学分认定。学生评价由过去的分数评价变为等级评价,形成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纸笔测试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以学分描述学生课程修习情况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将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测试体现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为实现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规划高中生活、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了保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适应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课改,逐步实现了教育回归,接近了教育本质。知识由“灌输式传递型”向“体验式建构型”转变,“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教师由一个纯粹的教者变成了引导者、点拨者、设计者,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
庄浪:打造职业教育精品
坐落于紫荆山下、洛水北岸的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充满着蓬勃朝气。它对那些高考落榜或没有职业的孩子进行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并为他们的就业牵线搭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它与东南沿海先进的职业学校及知名企业展开交流与合作,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东西部学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近日,记者来到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这所成立于1999年的职业教育学校,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实现了学校在基础设施、办公环境、教学器材等的建设达到了一流的目的,更是凝聚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平凉市乃至全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近年来,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把毕业生就业视为学校的生命线长抓不懈,积极探索毕业生择业之路。学校为了使每一个步入职教中心的学子都能成为国家建设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强素质,拓新路,加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签定定单式培养协议,完善就业网站,接轨人才市场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等一系列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办高水准的教育探索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谈起从庄浪职业教育中心走出去的优秀学子们在外面的发展历程,职教中心主任靳世杰可谓是如数家珍,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他告诉记者,王杰同学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海尔集团胜汇塑胶有限公司;马伟、徐金颌就职于青岛造船厂;苏虎强、徐亮就职于北海造船厂;白吉祥等22名学生在江苏无锡健鼎有限公司就职……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职教中心注重教学改革,突出对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强化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专业素质考核,强化校内实习课教学。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提高技能水平,开展了“模拟人才招聘应试竞赛”“钳工制作大赛”“机械制图设计大赛”等活动。
春风无限,洛水有情,漫步在紫荆山下的庄浪县职教中心校园里,设计独特、寓有深意的校园大门,宽敞明亮、现代气派的教学大楼,整洁的广场,宽广的操场,屹立的松柏,学子们矫健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桃李满园、欣欣向荣的美丽画面,映射着庄浪职业教育更富活力的未来。
静宁:描绘城区教育新版图
“听说城里建了个教育城,今天路过专门看了一趟,不到一年时间,想不到变化这么快,条件这么好,比大城市的学校都美,咱农民的娃娃能在这里上学真是福上加福!”李店镇农民李重学由衷感慨。李重学所说的教育城,是静宁县为加快教育强县步伐,举全县之力打造的静宁文屏教育园。
作为教育大县的静宁,素来有“崇尚文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全县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教育成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大,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十分突出。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老城区,众多学生也跟着集中到老城区,择校、起早贪黑地送孩子……成为许多家长感觉非常头疼的事。“学生越来越多,最多的一个班超过了80人。一排座位密密麻麻,坐在最里边的学生下课出来都困难。”城区某学校校长告诉记者。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乡入学压力,成为静宁县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迈进急需解决的难题。2012年,按照“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静宁县决定集中力量建设文屏教育园,着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资源共享的标准化教育园区,建设全省一流、辐射周边的标准化教育基地。
教育园的建设思路提出后,全县上下一心齐抓、干群鼎力支持,很快进入实施阶段。据了解,教育园建成后,可容纳1.6万名学生就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县城快速向南扩展3平方公里,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围绕教育园建设运行,将创造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区集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华亭一中:制度创新促发展
坐落在关山脚下的华亭一中,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改革日趋走向深入。
3年来,学校规模空前扩大,县上投资修建两幢教学楼,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一个多功能教室和3个50台座微机室。在软件建设上,县上先后高薪引进了30名骨干教师和大本师范毕业生,为华亭一中跻身于全省示范性高中奠定了物质条件和人才基础。
华亭一中领导班子引导全体教职工通过全面学习,提出了“创新为质量服务,队伍与设施齐抓”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华亭一中管理制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合同制的管理模式,实行了定岗定员,层层负责制。通过行政会,对三处、四级、八组、38个班主任进行层阶式管理。这一切,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益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各项工作都在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在德育工作方面实施了“五化”,即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内容人文化、德育层次网络化、校风建设规范化。在德育工作上,通过“五比”活动达到育人目的,即比先进、比志气、比勤奋、比修养、比心灵。通过努力,师生的忧患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日见提高,学生苦学、乐学的现象日趋明显。
在智育方面,华亭一中注重在创新中提高。为此,学校开展了“三范三学”活动,即优秀教师做示范、普通教师争典范、新教师上规范;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学研究蔚然成风。一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并承担省地教研课题5项,已有3项结题并获地级二、三等奖。目前,已形成了语文、化学、物理、历史等优势学科,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65.3%,居全区第一名。近3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三等以上奖励38人次,有2名学生获省级特长生等级考试A级,9名学生获B级,学校管乐队在全区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新闻推荐
行善助力公平【民声】行善助力公平李峰对病人来说,看一次病,关乎健康乃至生命。对家庭来说,看一次病,关乎幸福乃至完整。所以,看病时有个好医生,治病时有个好设备,对病人很重要,对病人家庭很重要。可是,目...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