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平凉日报 2016-10-0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秦玉龙

老去的村庄:

留守老人担忧的不是自己

据记者了解,在全市32.4万老年人当中,农村为25.3万人,占总数的78%,城镇为7.1万人。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就高达17.6万人。这些老人绝大多数一辈子都居住生活在乡村,如今虽已年迈体弱,却依然是村里的主要劳动力。

阴坡村,静宁县南部山区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村里的屋舍沿着山坡阶梯式排列,高高低低,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当记者一行走进这个小山村,第一印象就是“冷清和寂静”。沿着村道绕村转了一圈,随意敲开一户农家门,迎接我们的除了狗叫声,就是一脸沧桑的老人和怯生生的孩子。还有些人家“铁将军”把门,门口、院落已是荒草丛生,看起来很久没人住了。72岁的村支书王璟玉说起阴坡村的现状,显得有些忧心忡忡:“全村在册人口有193户891人,而今住在村子里的不到300人,40岁以下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女人们在县城里陪娃读书,老人留在家里种地看门。”

53岁的村文书刘育智笑称,自己这个年龄在村里算是“年轻人”,凡是春种秋收的活都得干。全村2400多亩耕地,全是山坡地,种植小麦、玉米、洋芋、胡麻等作物,之所以没有出现撂荒现象,主要靠留守老人打理。

记者在乡村采访调查时发现,像阴坡村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即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康村”,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困境。对于这些留守老人来说,他们反倒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而是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谁来留守这个村庄?

东坡村是泾川有名的苹果村,村民户均年收入上10万元的比比皆是。68岁的村民胡明亮告诉记者,家里有8亩果园,每年可收入七八万元,加上养猪以及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老胡一家的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闲谈中,老胡表示担心的不是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而是现在年轻人不愿干庄稼活,都去城里打工了,还有好多人家在城里买了楼房,种地务果园这些活,全靠老人在干。他问记者,“你说将来我们老了,干不动了,这些地谁来种?”

长期关注农村老龄化现状的原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表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老幼比例变大,年轻劳动力缺乏,原来所说的“993861部队”,即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如今只剩下了老人,而一群没有“牙齿”的人,是无法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农村知识青年的过度流失,导致乡村“后继乏人”,经济发展缺少领路人,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调、社会结构失衡,也将极大阻碍农村可持续发展步伐,这些问题远比“明天谁来养老”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社会化养老:

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去补足

国庆假期,《平凉周刊》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60岁以上的平凉城乡老人,问他们“愿意在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只有三位老人表示将来有一天身体不行了,走不动了,就去养老院养老,而七位老人则明确表示在家养老,不会去养老院。虽然这个数据不一定能代表广泛的民意,但它也表明了大部分平凉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居家养老。

这个调查结果与市上倡导的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理念不谋而合。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市共有保障性养老机构设施520所,拥有养老床位892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8.5张,基本满足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部分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同时,为了给农村留守老人,特别是那些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照料和养老服务,全市已在城乡社区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44个,其中城市27个,农村427个。这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旨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际交融中生活,既能为社会分忧,又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然而,由于相应的政策及具体的运营方案还不完善,导致运营资金筹集、运营模式、管理服务等严重滞后,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闲置或是无法持续运营。

对此现象,毕红珍认为,不仅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或者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维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和谐发展。关于如何让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真正达到“托老所”的目的,让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她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运营方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中心实行分类指导,鼓励优先利用闲置的学校、医院、厂房、培训中心等合适建设的地方采用扩建、改建等方式提供房屋、场地等基础设施,尽量减少建设投入。在资金方面,她提出,考虑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长期运营的特性,政府在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对其财政支持也要有持续性。另外,可鼓励公益组织、企业或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或者让入驻的老年人适当交纳一些生活费用等,也可以缓解中心运营的压力。

除了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外,在人员配置方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和开支,她建议招聘一批公益性岗位人员,通过培训参与中心的管理和护理,这样还能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另外,可以联合报社、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呼吁社会力量及志愿者到中心做义工,以减轻中心的服务压力。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长期分离使子女无法照料父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另一方面,城市一部分高龄、空巢、独居、失独、失能老人,也普遍面临着无人照料、孤独寂寞的养老困境。所以,让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一惠民工程切实发挥作用,对正在老去的平凉来说,是一件大事、要事、紧急事。

新闻推荐

静宁苹果的苦辣酸甜

□本报记者王毅又是一年苹果收获季!静宁的十月,丰收与喜悦交相辉映;十月的静宁人,汗水与期盼一齐迸放。静宁苹果总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回顾静宁苹果发展的过去式、现在时以...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