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犟头”追悔记

平凉日报 2016-06-10 17:47 大字

□本报记者柳静霓

犟了半辈子的静宁县古城镇田岔村农民田跟旺现在后悔了。他后悔前些年镇、村干部动员种果园时他没种,动员种地膜玉米时他不种,去年冬季让种蒜他也应付着只种了半亩。

“唉,犟来犟去犟成个贫困户了,犟着跟钱有仇了吗?”田跟旺懊恼地说。

前两年看着村里第一批种上果园的农户秋季把苹果一筐一筐往出搬,把计算器压得“啪啪啪”地往进收钱。他安慰自己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田跟旺是饿过肚子的一代。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饥饿,春季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却是田跟旺心情最凋零的季节,玉米面吃完了,糜子面也没有了,家里留下的陈年瘪谷子连皮推成面,“吃到嘴里一股苦味儿”,53岁的田跟旺到现在都忘不了那个滋味。

种粮食、存麦子是田跟旺认为最重要的事。“有麦子了人吃饱了,牲口也饿不下。”看着家里码得整整齐齐的余粮,田跟旺觉得这下心里踏实了。镇、村干部上门来动员田跟旺种地膜玉米,田跟旺头摇得像拨浪鼓,“地种了玉米,人吃啥呢,牲口吃啥呢?”他说,这辈子再也不想吃玉米面了。

看着村里有人开始种果园,田跟旺给他家的6亩多麦子施足了肥让好好长。镇、村干部把果树苗拉到村里征求他的意见,田跟旺拉着脸说:“苹果能当饭吃吗?肚子饿了吃个苹果能饱吗?”田跟旺坚决不种果园。

儿女大了花费越来越多了,田跟旺家的经济渐渐和村里种果园、种地膜玉米的人家拉开了距离。妻子石婉婉去静宁县南部仁大、李店等乡镇的果园里打零工,看着人家一个果园一年净收入少则五、六万元,多则一、二十万元,回来和田跟旺商量也种上苹果。“咱们这个地方和人家那里不一样,咱们这里就是长粮食的地。”田跟旺还是认为田岔村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种苹果。

2014年田跟旺家有一件大喜事——田跟旺的女儿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让田跟旺喜中有忧的是一年一万五、六的学费、生活费没着落。看着村里第一批种上苹果园的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想想自己种了半辈子粮却供不起女儿上大学,田跟旺心里开始后悔了。

2015年,古城镇包村干部梁玺乐和村支书赵文兵再上门动员种果园时,田跟旺二话没说就种了4亩果园。到了秋季,梁玺乐把蒜拉到村里,动员新植果园的农户在地里套种上蒜,弥补没结苹果的果园收入。“种那么多蒜谁要呢,卖不出去咋办?”田跟旺心里这么说,但是碍于梁玺乐热心为大家服务的面子上他还是种了半亩。结果到了冬季,大蒜一斤零卖12元。“把人后悔死了,送到手里的钱没要么。”田跟旺懊悔极了,当初如果听了干部的话,4亩果园套种上蒜,能多收入二、三万元呢。

今年春天,田跟旺贷了5万元扶贫贷款,听从了镇干部和赵文军的建议修了新猪棚。家里的那头繁育母猪刚住进新猪棚不久就生了一窝小猪。“用这十头小猪繁殖办个猪场,种上些玉米作饲料,再把4亩果园务好,不愁脱不了贫。”田跟旺笑眯眯地说,“刚听了镇、村干部的话新建了猪棚,这猪肉价跟着就涨上去了,以后还是要跟着镇、村的规划思路走呢,再犟就没处买后悔药了!”

新闻推荐

人民政协报采访组采访平凉市双联工作冶彦忠陪同采访

...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