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湾村:顺口溜背后的扶贫事
□本报记者杜发强
“离镇不远地处偏,十年九旱多坡田,下地赶集一根担,娶个媳妇比天难。”这是一年多前,杨湾村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也是当时村子的真实写照。
最近,杨湾村开始流行这样的顺口溜:“筑坝修路民生愿,崭新村部彩旗悬。田栽金果摇钱树,道植翠柏富贵苗……”说的是村子里的真切变化。
两则顺口溜,前后间隔一年多,从喊苦到点赞,这背后还有故事。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羊肠道·塘坝路
杨湾村位于静宁县威戎镇南部山区,由4个社组成。村中一条南北走向,宽达150多米的深沟,把东边的二社和西边的一社遥遥隔开,让两社村民吃尽了苦头。
一社的大多耕地位于对面二社,二社群众赴镇上跟集、孩子上学又必须到达一社。村民为了种地或是出行,都要翻过这道沟。
翻沟必经的一条羊肠小道晴通雨阻。在淳朴的村民记忆中,雨过天晴,山沟里的空气里弥漫着花草香,与这清新甘甜的空气极不相称的是人们出行的艰难,满脚的烂泥,摔的满背满裤腿都是,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山。
14年前,村民杨跟宽家的一头黄牛,失蹄滚到了沟里。五六个在地里干活的壮汉下到沟底,抬回受伤的黄牛,花了2个多小时。
村民杨治泽看在眼里,在黄牛滚落的羊场道旁墙上,用镢头深深挖刻下了“天险”两个大字。
崎岖陡峭的山路,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遥不可及。“那时候连出进都不便,更不要说致富了!”村支书杨治兵对过去出行的艰难记忆犹新,“没有大路,只能翻沟。坡陡路窄,遇到农活,手提担挑,累死累活。重东西只能驴驮,那时候几乎家家都养驴。逢下雨,根本走不了。”
“有一条好路,告别翻沟”成为杨湾村民们的梦想。
2015年4月,杨湾村被确定为市纪委双联行动帮扶联系村。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高淑美等市纪委领导在和帮扶队员一道走访中了解到村民这一呼声,踏勘了沟里的地形后,决定修建一座塘坝代替公路,解决群众出行。
塘坝代路工程也成了市纪委帮扶杨湾村的破题之举。经过多方争取资金,投资120万元建设的一座塘坝从沟底里耸立起来,也彻底改变了一沟隔断南北、驴驮人担的出行方式。
塘坝建成后,鞭炮放得震天响。村民们纷纷把驴卖了,换上了“三马子”、农用车。
在修建塘坝时,4公里长的硬化路、13公里长的砂化产业路也在同步推进,并于去年全部建成,实现了杨湾村社社通硬化路。
老龄园·果产业
杨湾村的山坡地上,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迎风而立。“等到秋天苹果树全挂了果,场面那才叫壮观哩。”53岁的贫困户杨堆仓欣喜地告诉记者。
杨堆仓自家也有3亩老龄园,但经济效益不明显,他也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就是说不出个道道。
“咱也务果园,人家也务,区别咋这么大?”杨堆仓嘀咕道:以前,舍不得剪枝条,想着多长些果多卖钱,结果一看,这样果子长不大,反而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他知道了,得匀花、疏枝。还有,要早拉枝,这样才能早挂果……
去年,镇上把杨堆仓和其他村民拉到南部的雷大、李店等苹果产业发展“明星”乡镇培训,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理果园。
“去年种植了500亩,今年又新植了600亩,加上原有的480亩老园子,我们村的果园面积现在超过了1500亩,户均达9亩哩!”杨堆仓告诉记者,“如果说村上以前亩数不多的老龄园算是小打小闹,现在绝对称得上果产业了。”(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为了多找几条致富的产业路子,帮扶工作队还算收入账、算对比账,协调有关方面为村民提供了3年生苹果大苗,并引导村民种植全膜洋芋,在果园套种蚕豆来增加收入。
和所有的农村一样,杨湾村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存在着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用贷款等,成功破解了杨湾村民发展资金瓶颈。
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村民以前想办而没办成的事,现在成了现实。随之而来的是每个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村民杨建东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一家人发展信心很足,今年主动申请了5万元的***贷款,准备把苹果面积再扩大下。“虽然有帮扶单位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得努力。”杨建东说。
绿色扶贫,行在路上。比苹果园更壮观的是漫山的油松和沿路的直柳。去秋今春,帮扶工作队和镇党委组织杨湾村民栽下了3.1万株油松和直柳。“新栽的这些树苗太需要几场雨了!”杨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市纪委双联工作队队长边永刚念叨着。
老麦场·新村部
这些日子,忙完农活的村民们都会陆续来到村农家书屋,他们看书、读报、了解政策。
农家书屋所在的村部,两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废弃麦场。新村部建成后,有了从未有过的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卫生室、农家书屋。帮扶单位还衔接在文化广场安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器材,在广场旁安装了10多套体育健身器材。
“这是一个旧麦场,双联单位来造访,立马变身新广场,人逢喜事精神爽!”站在新广场上,擅长说春官诗的村民杨岳伟脱口而出。
杨岳伟不仅是村里的务果能手,还是个文艺活跃分子。“原来村上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大伙儿想搞个活动没地方。”杨岳伟说:“今年春节耍社火耍美了,往年村上没有一处平整地方能跑纸马。有了村文化广场,不光耍社火,打篮球、下棋、跳舞健身,一下子有地方了。”
临近村部的一面几十米长的文化上,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配着形象生动的图画,把整个村庄衬托得格外美丽。
绘制文化墙的是村上的致富能人杨川,在县城经营一家玻璃店,擅长绘画。看到帮扶干部和村民都在为村上忙碌,他主动请缨,发挥自己特长,用1周时间完成了文化墙的绘制。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致富的心思也更加活泛,宽带等新事物,如今也走进庄户人家。记者采访时,县电信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为一户村民安装宽带。
一年多时间里,更多变化在这个戴了多年“贫困帽”的村庄发生。
居住在县城的退休教师杨建邦一次返乡,看到在双联单位帮扶下的村庄变化,感慨到“满目惊喜,犹梦一场”。提笔在一张宣纸上写下“杨湾梦”三个大字,并注释道:“联村联户政策好,勤政为民谋划高。筑坝修路民生愿,崭新村部彩旗悬。田栽金果摇钱树,道植翠柏富贵苗。谁言巨变不是梦?日新月异看今朝”。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