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文学:一心为公的好支书

平凉日报 2015-04-30 18:36 大字

□本报记者柳静霓

见习记者张霞

赵文学的一天是从一杯罐罐茶开始的。

每天等不到天亮,赵文学就起来生上火,熬上浓酽的罐罐茶,才去牛舍拌料,喂家里养的4头西门塔尔牛。“罐罐茶喝了提神!”喂好了牛,喝了罐罐茶,吃了馍,赵文学就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家里其余像种地、务果园之类的活儿就交给了妻子姚调调。

今年46岁的赵文学是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党支书。

崔岔村有4个社,126户,571人,全村海拔在1760米以上,是地地道道的纯山区,全村2600亩耕地有近2000亩都在半山坡上。赵文学在这个地处华家岭梁上的崔岔村干了近二十年村支书。

1996年,27岁的赵文学接替崔岔村党支书时,全村人年均收入300多元,全村耕地多为山硷陡坡洼地,地块小,道路崎岖不畅,水土流失严重,耕作极为不便,基本上是“薄田出大地”的粗放耕作方式,只能种一些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极低,遇到天旱,基本绝收,遇到大雨,庄稼被雨水顺坡冲走了。种地用的是二牛抬杠式的种植方法,“十沟九坡头,耕地滚了牛”。一年辛苦耕作,却常常是“种一坡,打一箩,煮一锅,吃一顿”。

缺粮的崔岔村同时缺水,条件稍好一点的两个社的群众还能喝上井水,另外两个社的群众却没这么幸运了,一眼从沟底打出的泉,水要从地下一点一点渗出来,经过长长的一夜,泉水才能渗满。村民为了抢水,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去担水,有时还会因为抢水引发矛盾。

崔岔村的道路更没法说,群众出行十分困难,出门办事,得翻越几座山,一条羊肠土路,从山上弯弯曲曲通到山底,遇上雨雪天,再急的事也得等天晴。

赵文学上任后,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完善机构,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认真研究本村实际,决定先从改土整地做起,从1996年起,赵文学带领村班子组织群众一面坡一面坡地挖,一条沟一条沟地填,陡坡地在赵文学及群众的铁锹下逐渐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平梯田。短短几年,全村梯田面积达2000多亩,实现了梯田化,昔日以前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1997年后半年,县上实施人饮工程,政府免费为每户投资水泥并进行技术指道。赵文学动员全村群众打水窖,1998年前半年,全村每户至少有一口水井,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经过村班子研究讨论,赵文学决定为村里开一条路,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村里根本没有钱,面对困难,他带领干部群众100多人,爬坡越沟,硬是在墚峁沟谷间,开辟了一条10公里长,4米宽的一条乡村路,拖拉机、三轮车能一直通到村里面。路修好那天,全村的群众像过节一样,自发庆祝。

解决了生活难题的崔岔村群众还没有主导产业,2007年,赵文学根据界石铺镇统一规划,动员群众种果树和双垄玉米、洋芋。为了让群众认识果树种植的效益,赵文学组织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去李店、仁大学技术。学习归来,赵文学自己带头种了6亩,在他的动员下,2007年全村种植苹果树340亩。今年全村新种400亩苹果树。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崔岔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新一轮的机遇,赵文学首先抓整顿、促转化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致富能人和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2名,培育党员示范户6户,创建“和谐五星”示范户6户,积极开展“五个好”支部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双议双评、绩效考核等制度,教育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依托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赵文学带领崔岔村群众加大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全村推广旱作农业2000亩,栽植果园600亩,发展养牛户56户,硬化道路5.6公里,实施危旧房屋改造60户,完成生态造林2000亩,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崔岔村变了,从山上弯弯曲曲通到山底的羊肠土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柏油路,村里巷道路也硬化了。60户群众搬进了新房,家家种上了苹果树,户户养起了育肥牛。崔岔村上湾社50岁的赵智鹏说,搬进新房,用上自来水,走上硬化路,崔岔村人祖祖辈辈都没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新闻推荐

王坪村:迈出老果园改造第一步

...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