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行大作为
□本报记者马堆荣
活了多半辈子,静宁县原安乡姚河村南湾小组村民王军州终于名正言顺地实现了“老板”梦。借着贫困村互助资金的东风,曾经一度靠“救济粮”步履维艰生计的他,如今办起了小厂常年经销煤炭。“我今年好好努力一下,年纯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老王信心满怀地说。
贫困村互助资金开展以来,司桥乡庙咀村累计借款123.1万元购买鸡苗和饲料,扩大标准化规模养鸡,集中扶持发展养鸡大户27户,全村规模养鸡达到18.2万只。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1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了1000多元。
发展经济离不开借贷。而今,当人们把眼光盯向大银行大项目时,静宁县紧抓贫困村互助资金这个“小银行”不放松,创新管理形式,使小资金效益最大化。如今,越来越多像王军州一样的农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越来越多像庙咀村一样的地方,脚步更加自信……
静宁,正用坚实的行动,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为谱写中国梦的平凉美好篇章奏响了和谐发展的重音符。
农民增收是核心
农民增收是互助资金发展永恒的主题。
原安乡张营村三湾小组村民罗应宽,2013年向村互助社申请贷款1万元,加上自己积蓄后发展养牛,现在母牛饲养量达到6头。“今年我把繁育搞好一点,年底少说也能产4头牛犊,一头最少卖5000多元。你算一下,我能挣多少钱?”罗应宽对养牛寄予了厚望。
自2006年静宁县被省上确定为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在县扶贫办的牵头指导下,始终坚持“有借有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封闭运行规则,使互助资金真正实现“互助资金+互助社+农户”的运行新模式,在推进全县种植养殖业和果品产业开发、预防返贫、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互助资金,树起了许多农民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气。
余湾乡韩店村51岁的赵良子,上有78岁多病父亲,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欠债3万多元,一家人对生活悲观失望。在别人推荐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12年1月向互助社借款5000元,购买果树专用肥2吨,给苹果幼园追肥,当年3亩苹果挂果,出售商品果3000多公斤,收入2.26万元,一家人重建了生活的信心。
互助资金也为许多农民搭建了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的平台。
红寺乡张峡村村民王军,2011年加入村互助社后申请互助资金8000元,购买化肥、农药等发展大棚蔬菜,闲暇时间向村子里懂技术的村民取经学习。经过两年发展,王军不仅还了欠债,而且连续两年纯收入在2.1万元以上。想起以前的事,王军说:“我不怕吃苦,可没钱就真没办法了,幸亏赶上了好时候,互助资金既帮了我大忙,又督促我学到了新技术。照这样发展下去,再过一年我就可以攒钱给大儿子娶媳妇了!”王军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
静宁县以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为前提,以一次投入、滚动发展、效益多样为原则,鼓励互助社成员积极发展产业,既改变了贫困户落后的生活状况,又使贫困村整体面貌也得到大的改观。
双岘乡甘硖村互助社先后为村民发放互助资金借款22万元,新建果园880亩,人均3.1亩,去年底全村果品人均纯收入1.2万元。
微小型增收企业也是互助资金扶持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红寺乡张峡村村民冉万良,2010年借贷了8000元互助资金,在临近公路的院子旁盖了一个门面,做起了百货生意。由于他善于经营,生意由刚开始的小打小闹变成现在的初具规模,年收入在4.3万元以上。3年下来,他不仅还清了借款,还将家里的房子进行了翻修。去年以来,村上大多数人种了苹果树,冉万良也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了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经营项目,收益猛然增长,年收入在6.8万元以上。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他的儿子冉文全从外面回来,表示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里专心帮父亲做起了生意,冉万良也成了村里人致富的榜样。
该县扶贫办主任吴国锦深有感慨地说:“互助资金运行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弥补了其他金融信贷的‘短腿\’,完善活跃了农村金融体制,推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据统计,该县互助资金借款共扶持种植养殖大户1560户,发展果园5.5万亩,日光温室大棚蔬菜4.9万亩,微小型增收企业35户,购买生产农具869副。
创新机制是关键
如何让互助资金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方便,赢得群众的信赖,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又“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是互助资金运行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针对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等问题,互助社成员根据社员摸底情况,结合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上门为贫困户规划发展项目,办理借款手续,打消了群众贷款要“托关系、找后门”和“贷款无门”的误解和顾虑,为发展赢得了先机。
“原来贷款即使托上‘熟人\’,跑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贷下来。没想到互助资金贷款手续简单,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省去了很多麻烦。互助资金还真是咱们群众自己的‘小银行\’。”红寺乡张峡村农民冉万良对贷款之事体会颇深。
该县创新互助资金机制,在贫困村互助社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该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实现互助资金由“理事会初审、监事会同意、党支部签批、乡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的运行程序,有效杜绝了“人情款、后门款”,使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为了使每一笔贷款按期归还,以保证互助资金周转使用和良性发展,互助社成员定期不定期对借款农户互助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帮助分析产业运营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早防止出现不良情况。
“我们不断细化程序,防范风险,灵活运用扶贫互助资金政策,根据用户信誉程度,因人而异适当延长借款周期,由原来的一年上升到两年不等;适当增加借款额度,借款由原来5000元上升到20000元不等;借款占用费也由原来的6厘提高到1分。”该县扶贫办副主任王晓峰对记者说,“设立贴息专户,筹措专项资金,扩大资金积累,以便对贫困村互助社社员实行借款。既推动了互助资金可持续发展,又实现了互助资金效益最大化,提高了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建立了扶贫救急应急预案。对发生人力不能控制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或发生家庭意外事故的(包括就医、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经一半以上社员同意,借款可延缓一次,额度可适当提高。这样,既扩大了互助资金的影响力,又提高了互助资金的普惠度,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机制的创新,使互助资金在活跃农村经济方面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贷款方面,可以按照计划和市场的要求,随时改变投放方向;在聚集资金方面,在数量上可多可少,期限上可长可短,种类上可定期可活期,时间上可随存随取。因此,互助资金以灵活方便、随借随贷、贷还自由等特点,进入普通寻常百姓之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强化认识是根本
领导重视是互助资金健康运行的保障。静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搞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实事好事来抓。
县扶贫办为互助资金工作大开“绿灯”。成立了由一名副主任任主任的互助资金专职指导中心,并配备了专车,专门负责实施和督查考核。各乡镇也成立了互助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宣传发动、互助社筹建、资金监管等。
但是,工作人员在下乡调研检查时发现,部分乡镇领导对互助资金这项“富民”工程并不热心重视,配合不够主动。
“针对有的乡镇领导认为互助资金难管理,易出事,推给村上‘操作\’;有的乡镇虽然成立了管理中心,但工作人员有名无实,即使有也是兼职,领导和工作人员业务生疏,情况不明,对互助资金工作开展缺乏信心的现实状况,县互助资金指导中心全员出动,牺牲节假日,利用2个多月时间,深入24个乡镇,逐一给乡镇主要领导做工作,通过讲互助资金工作的重要性、利害关系及带给群众的好处等,终于使大多数乡镇领导认识到互助资金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消除了思想顾虑,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静宁县委副书记史录平告诉记者。
为了切实把互助资金工作落到实处,县指导中心一方面实行现场监测,即采取定期(每月1次)与不定期两种相结合方式,对问题较多的乡镇每月监测多次,出现问题随时监测指导,现场解决;另一方面,各乡镇互助资金管理中心也实行“三包”责任制,即乡上主要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层层明确责任,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给互助资金开展营造良好氛围,该县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刷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农户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从政策依据、章程草案、运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宣讲,使农户对扶贫互助社的性质、目的、意义及“四项原则”、“四条红线”等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调动了群众参与互助资金工作的积极性。共开展宣传232场次,印发资料7.5万份。
“互助资金其实是一项造富于民的惠民工程,管理得当,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改善了干群关系,提高乡镇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该县副县长孙智清说。
规范运行是保障
互助资金是一项新的金融业务,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是不行的。该县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在县民政部门完成互助社非营利性组织注册登记工作,确定了机关机构代码,全县共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互助社86个。并严格《互助社章程》规定,选举出了可靠信赖的互助社“当家人”。
靠互助资金项目发展全村规模养鸡并尝到甜头的司桥乡庙咀村党支部书记高志科告诉记者:“我们在反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社员大会民主公开选举、乡村审查,成立了互助社理事会、监事会,使有文化、公道正派、责任心强的村民,分别担任了互助社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监事长及会计、出纳等职务。”
各个互助社在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修订了《互助资金运行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做到了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
“针对有的互助社记账不及时,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我们按照县扶贫办指导,完善建立了财务公开制度、定期报表制度、联系人等制度,对全乡互助资金财务核算实行统一账簿设置、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报表、统一社员借款台账‘五统一\’,确保了互助资金的安全、及时、有效运作。”原安乡党委书记王宏说。
娴熟业务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针对大多数管理人员“非专业”的现状,静宁县把对互助资金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吴国锦对记者说:“我们通过多次召开全县乡(镇)长、乡村管理等人员参加的互助资金培训会,对《贫困村互助资金指导手册》等政策文件进行了认真系统辅导,使与会人员深刻领会了互助资金的方针政策规定和业务操作技能,保证了各贫困村能够按照新的业务要求开展工作。”
据悉,该县共开展县、乡、村各级培训223次。今年,还专门聘请1名银行专业人员,采取课堂宣讲、互相交流、案例分析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等方法,对系统业务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确保互助资金借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不出事,进一步拓展了系统业务人员的知识视野、能力水平,使全县互助资金管理工作迈上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据统计,至6月底,该县贫困村互助资金共涉及21个乡镇,资金总额1975.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0万元,社员交纳互助金和公积金转入175.1万元)。注册互助社86个,发展社员8038名,组建互助小组1605个。累计借款3060人次,借款金额2120万元,资金回收率达到100%。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静宁正满怀激情,信心百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扩大互助资金发展规模,决战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合力追逐成纪儿女小康新梦境。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