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拾荒老人的爱心坚守
□李娟淑刘昱隆
在这个世界上,爱心无关贫富。有些人看似腰缠万贯、珠光宝气,其实他的内心却很贫乏;但还有一些人,看似家贫如洗、衣衫褴褛,却因为灵魂深处装着满满的爱心而甚为富有。
静宁县细巷乡的拾荒老人厚滨声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很清贫,精神境界却非常高贵的人,一生助人无数。日前,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候选人正式公布,厚滨声入围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
一直坚守乐善好施
当记者见到这位1944年出生于静宁县细巷乡细巷村的农民厚滨声时,他正坐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弹电子琴。望着这位俭朴的老人,记者急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乐善好施!
言谈间了解到,厚滨声老人年轻时曾做过薪水微薄的民办教师,如今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但他的爱心却从未因年老体弱而衰竭停息。现在仍靠和老伴在县城打工、捡拾垃圾生活,却省吃俭用,乐善好施,从捐助白内障患者到帮助高龄乞丐,从汶川地震到岷县泥石流,以“拾荒助人”的善行彰显了人间大爱。
2010年静宁县发出了“关爱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爱心行动的倡议,厚滨声老人决定每年从打工和捡拾垃圾的收入中拿出4500元资助9名贫困学生。让老人高兴的是,受资助的9名贫困生顺利读完高中,都考取了大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一家人经常吃不饱饭,但他仍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一个杂面馍,一件破烂衣服,帮助过多少人,他也说不清了。
那时,村里一位家境贫寒的人得了重病,没钱治病,他就给了5元钱为那人治病。当时他当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还不到15元。后来,家里情况稍稍好了一点,他就经常给家庭贫寒的学生买衣服和学习用品,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羊奶和茶叶。1994年,村上有位贫困的人得了白内障,没钱动手术,他得知后捐了2000元帮助复明。
后来,老人的几个子女都相继参加了工作,生活的负担减轻之后,他内心深处那种“尽一点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老人拒绝了子女们给他买楼房,让他和老伴安享晚年的安排。
因为老人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感染教育子孙后代,要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能够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爱心相传的优良美德。
爱心相传优良美德
老人家告诉记者,祖辈经常教导他,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虽然国家富裕了,许多惠农惠民政策让群众的生活舒坦多了,但当他看到一些偏僻的农村,仍然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有许多鳏寡孤独的老人需要帮助时,他的心里就很难受。
厚滨声老人不但自己积极资助9名特困优秀高中学生,每人每年500元,资助三年,另外他还发动村上另外6位农民捐助200元,帮助9名学生读完高中,顺利考上了大学。
那是2010年正月的一天晚上,天气很冷,还下着小雪,他发现静宁县医院门口睡着一位60多岁行乞的老妇人,行动困难,他就把她扶到和老伴住的地方。老人穿着单薄,发着高烧,他就把老伴的几件衣服给了老人,还给老人端吃端喝,为老妇人买了药,让和老伴暂住了一宿,等第二天老妇人身体好转后才把她送走。
老人除了牵挂身边的贫弱病苦外,还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分别向灾区捐了200元。他说,不多,但,这是一点心意。
厚滨声老人常说,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而已,没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够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就够了。他也希望那些他帮助过的人,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和结果。
为了让爱心助人不因缺钱而停顿下来,他背着子女靠和老伴打工和捡拾垃圾挣来的钱去帮助别人,而对自己却十分“吝啬”节俭。周围的人经常笑话说他们是老财迷、神经病,他们从不去解释,也从不去理会。只是,他做的这些善事,却让子女们很心疼,还是希望父亲能停下来享受生活,不要太辛苦。
老人助人为乐,不为图名、图利,但他说,他资助这些学生必须是要回报的,那就是要受助者勤奋学习,好好做人,感恩社会。
多么朴实善良的老人啊。厚滨声默默地传递着人间真善美的正能量,他的行为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希望像厚滨声老人盼望的那样,在我们的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后辈和孩子们,把我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