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静宁:全省教育强县正启航

平凉日报 2014-07-13 19:10 大字

□本报记者孔晓明杨叶

作为一个教育大县,“静宁教育”已成为一张宣传推介静宁的地方名片。

均衡资源:贫困县不“贫”教育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办好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静宁县不断大力改善教育设施,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想教育之所想,急教育之所需,在人员保障、财力分配、项目配套、资金争取等方面尽最大努力向教育倾斜,在帮困解难上踊跃争先,在协调配合上积极主动,全力重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县委、县政府对国扶贫困县办好教育、办强教育的坚定决心。

站在县城南郊的文屏山上,俯瞰山脚下拔地而起的座座欧式教学新大楼,规划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文屏教育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文屏教育园的建设,在甘肃省乃至全国贫困县都是一大创举。

2012年,静宁县立足全县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热”“冷”不均的现实问题,提出“举全县之力,集中力量建设文屏教育园,着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资源共享的标准化教育园区,建设全省一流、辐射周边的标准化教育基地”的宏伟构想。

文屏教育园的建设思路提出后,全县上下一心齐抓、干群鼎力支持,很快进入实施阶段。担任教育园设计工作的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一位专家说,一个48万人口的西部贫困县,办教育的力度之大让我们感到震撼!

2012年5月,占地5000亩的文屏教育园奠基开工,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文屏教育园项目建设已累计投资2.6亿元,开工建设30幢建筑17.7万平方米,高标准建成文屏山公园、“七路两桥一带”等配套设施,已完成23幢建筑13万平方米主体工程,今年新建7幢建筑4.7万平方米,8月底即可投入使用。

教育园建成后,可使1万多名学生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达到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层次和水平的目的。

据了解,2013年,该县共实施文屏教育园、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和薄弱学校食堂建设等五类建设项目57个,新建、续建校舍总面积15.4万平方米。文屏教育园建设累计开建实验中学、文萃中学、职教中心、文德初中等4所学校23幢建筑13万平方米;建成8所幼儿园、4个乡镇的教师周转房和20个中小学食堂。

“教育基础项目建设规模之大、质量标准之高、建设速度之快达到了历年之最,特别是文屏教育园建设成为我县教育基础建设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县长徐毅如此总结全县近年教育基础条件的改善。(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欲出高徒,必先严其师

教师没有“斗谷”,就难以授予学生“升米”。欲出高徒,必先严其师。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既要无比尊重、无比厚爱、无比关心,又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对师资队伍建设如此理解。

该县为了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针对全县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一些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差的问题,通过多渠道引进、全方位培训、严要求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城区学校教师公开选调机制、职称晋升和评先选优等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从教热情。先后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近千人赴山东、江苏、陕西、宁夏等地考察学习,聘请省政府督学、原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校长白春永,山西太谷县教研室主任张四宝等专家亲临讲学,邀请洋思中学教师与静宁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更新了教师教学理念,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据悉,近3年该县通过签约、考录、特岗等形式,引进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806名,全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68%以上,为全县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均衡城乡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该县将实施“三区”人才支教计划,目前已从城区学校选派3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并从相应的农村学校选拔了27名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参加顶岗培训。以此达到城乡教师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的互动交流,并促进新课改在农村地区的落实,进一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内外兼修,让学生“全才”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忽视了学生的课外兴趣和全面发展,该县针对这一点,提出通过优化教学模式锻造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该县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突破口开展“教育质量提升”活动。在实践中处理好两个关系:其一是处理好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追求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平衡,重视学校实验室等各功能室的使用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艺技能的提高;其二是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素养,探索一条富有意义的教育实践之路。

同时,该县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把语文教学上升到增加校园文化底蕴和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高度来抓。在实际操作中提倡分不同学段开展课前讲故事、即兴演讲等活动,并在师生中大力开展“读书日(周、月)”活动,让校园充满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据了解,该县各级各类学校大课间、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已逐步走向规范化。静宁一中的管弦乐队小有名气,静宁二中、阿阳实验学校的学生合唱队2013年曾受到教育部表彰,甘沟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别出心裁,新城小学的抖空竹、西城区幼儿园的“儿童剧场”展演等活动精彩纷呈。其他学校的书法、绘画、舞蹈、武术、文学、户外实践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开展得有声有色。据祁川中学的户外实践活动负责人靳万强说,学校将户外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实地测量小麦高度、麦穗长度,杨树苗高度、间距等,将课本中学到的数据分析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他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高了。

深化课改提质量,为教育强县铆足劲头

为实现教育强县的梦,该县下大力气进行课堂改革,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近几年,该县教育局组织各高中校长、骨干教师先后赴山东、江苏等先期进入高中新课改的省份学习先进课改经验,组织高中骨干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先后多次赴陕西、宁夏、山西及会宁等周边质量名校交流学习高考备考经验,为开展科学备考积“经”累“宝”。

在甘沟中学的课堂上,自主式的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在小组间和小组内部开展说、做、讲、演、赛等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给全班讲课,老师在台下“点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过去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就在下面‘应付听\’。现在把学生的“被动学’变为\‘主动探索’,课堂真正体现出高效。”谈到课堂变化,该校副校长李宗辉这样说。

针对“高考”这盘棋,该县更是做足了文章,以“一度高考三年抓”“一年高考全程抓”的思想为引领,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包科包班,进行内部挖掘。

成纪中学等对落后生的成绩起伏以曲线图示方式全程跟踪进行直观的动态监督,而静宁一中对尖子生从情商、习惯、性格、家庭等方面进行多维分析,甘沟中学更是细致入微、不遗余力地对校外住宿生监管。同样,静宁二中立足体艺特色,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全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威戎中学也在不分重点班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厚实的办学底蕴,稳扎稳打,全面提高。

记者发现,以上种种,都是该县教师备考过程中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本土成果。各学校结合校情、学情,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考备考文化,保证了每年高考校校开花,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高考质量的稳步提升。

素有“崇尚文化、重教兴学”优良传统的静宁,从传说中伏羲教民猎渔的远古教育,到有史可考的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兴建学堂的封建教育;从筚路蓝缕的近现代教育,到蓬勃发展的当代教育,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春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

新形势下的静宁教育,相信在全县9万师生和教育人士的努力下,一定会由教育大县迈向教育强县。

新闻推荐

一位拾荒老人的爱心坚守

...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