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人村”走上富裕路本报记者 孙海峰

甘肃日报 2014-02-14 19:28 大字

“老人村”走上富裕路

出静宁县城向东走12公里,就到了庙咀村。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上学,留守在村子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在这里,最年轻的男劳力是村支书高志科,不过,他也已经53岁了。曾经的庙咀村,是名副其实的“老人村”。

劳动力的缺乏,是这个村子在发展之路上面临的最大瓶颈。许多老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其他村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不足使村民们的生活日益拮据,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里多数房屋已经“超期服役”,危旧房超过全村房屋总数的50%;每逢雨雪天气,那条窄小的村道便泥泞难行,整座村庄破败、老旧、缺少生气。

回忆当年,老人们至今仍唏嘘不已。今年64岁的村民刘菊莲说:“我老伴35岁受的伤,之后就不能劳动了,那些年就靠地里那点收入,还有儿子在外边打工赚的钱过日子,修房子的钱咋能凑齐?”

双联行动为庙咀村带来了飞跃的契机。通过帮扶,特困户刘菊莲申请了危旧房屋改造补助,还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贴息贷款,不仅盖起了6间一砖到底的新房,还拥有了4亩苹果园,家中仅种植一项,年收入就有三、四万元。

与刘菊莲一道受益的,是全村的百姓。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全村75户危旧房得到了改造,新建了30眼沼气池,村道铺上了水泥,苹果、养鸡、养牛、玉米种植支撑起了全村的经济。如今的庙咀村,一改过去破旧的形象,成为全县村容整齐的典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也逐渐殷实起来。

“变化太大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一砖到底的大瓦房,还用上了太阳能,帮扶单位还为我们谋划项目,让我们有能力建起了牛棚、鸡舍,还种了果树;村里这条路以前根本走不了车,现在汽车来去自如。”看到家乡的飞跃,62岁的村民邵国政欣喜地说。这位乡村教师还将这一系列变化,化作精美的词句,写进了快板词中。

听,他是这样诉说的:“自来水,真方便,各行各业促发展。交通局,巧设计,工程质量数第一。一条巨龙出现了,泥泞土路不见了。调整思路求致富,发展养殖有前途。鸡舍修了二百间,村民收入大改观。产业服务一条龙,科学技术送上门。参观推广讲经验,脱贫致富是样板。变了变了真变了,百姓梦想实现了!”

离开庙咀村时,日已西斜。沉浸在年味中的庄户人家纷纷开始准备晚饭了,整洁的村庄上空飘荡着饭菜的香气;在外打拼了一年的打工仔们,与年迈的父母团聚在一起,散发出浓浓的亲情。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和谐、美好。

再见,庙咀村,祝你们越飞越高!

新闻推荐

打造“静宁教育”的闪亮名片

打造“静宁教育”的闪亮名片打造“静宁教育”的闪亮名片本报通讯员马堆荣李征兵孔晓明杨叶又是一年高考季,静宁捷报频传:2014年,全县本科上线人数继续强劲增长,上线总人数达2213人(不含艺术、体育及三...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