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警务管理新途径
——静宁县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陈宝全
静宁县公安局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积极探索警务管理新途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近日,该局又荣获了“全省执法示范公安局”称号。
抓队伍 建制度
在静宁县公安局,每一名公安民警每年至少要参加专家讲堂、网上课堂、知识竞赛、案例评析会、下派服务小组、执法交流等多项教育活动的“洗礼”。
该局创新教育训练新模式,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和辅助科目等培训。开通网上课堂,组织民警参加《国保大讲堂》《经侦大讲堂》等网上远程教育。开展“法制员知识竞赛”“十佳刑事(行政)案卷”等精品卷宗互评活动。
该局注重健全完善执法制度,明确界定了15个执法警种和210个执法岗位设置,明确了不同岗位的领导、民警分别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进一步明确了主体、找准了定位、避免了扯皮;明确了接处警、执法办案、警械和武器使用、巡逻盘查、治安检查、窗口接待服务、文明规范语言等7个方面67项具体执法行为操作标准,形成了《执法执勤行为语言标准规范》,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提质量 促和谐
记者在静宁县公安局看到,他们推行的评数据、评问题、评案例、评措施、评需求的“五评”和“一案一考” “一日一查”“一日一反馈”“一月一通报”“四个一”工作机制,提高了办案质量,推动了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
在拓宽警务公开事项的同时,该局还通过网络和执法场所向社会公众公布办事流程,相关事项规定,既方便群众办事,又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局领导通过带头下访、部门回访、全警参与走访,建立走访联系点。在各窗口单位推出“十条户证铁规”等惠民新举措,推广亲情式、告知式、网络式、上门式、捆绑式“五式”服务。
近日,该局户政室的干警深入到福利院、乡镇为多年没有户口的群众补录户口106人。在威戎镇福利院,民警不仅为鳏寡老人免费补办户口,还当场采集照片为其办理了二代身份证。在推进“开门评警”活动中,民警们通过在广播电视台开通执法热点问题交流、组织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评议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疏导了群众情绪、化解了社会矛盾,提高公安机关的执行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求创新 树形象
针对流动人口具有构成群体多样化、流动频率多样化、落脚地点多样化等特点,静宁县公安局建立和完善“以房管人”工作机制,加强对旅店住宿人员和公共场所流动人员治安管理工作,完善社会面治安巡查机制,建立“5分钟控制圈”为载体的巡防机制。
与此同时,该局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和资源整合,收集掌握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信息,并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助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他们从硬件建设入手,投入近100万元资金,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工作,建成执法办案场所18个,配备了监控和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并实现了办案区、接待区、办公区、生活区“四区”功能划分和物理隔离。他们还制定出台了《“大情报”系统应用管理制度》《数字证书移动警务终端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并充分借助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形成了整体办案的“网格化”管理,做到每一起案件办理都保质保量在网上流转,以执法办案的信息化带动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信息化。
目前,静宁县公安局连续11年执法质量被上级公安机关评为优秀,执法工作连续20年实现无冤假错案、无行政复议变更撤销案、无行政诉讼败诉案、无国家赔偿案的“四无”目标,连续3年获得全省优秀公安局称号。
新闻推荐
苹果红了,农民笑了——扶贫开发“静宁模式”初探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 银 燕初春时节,来到甘肃静宁,积雪还未散...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