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苹果红了,农民笑了

甘肃日报 2013-03-04 23:27 大字

苹果红了,农民笑了——扶贫开发“静宁模式”初探

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 银 燕

初春时节,来到甘肃静宁,积雪还未散去,苹果地里却是一片火热:果农们忙着给果树拉枝修剪,期待来年的好收成。

静宁县地处陇东,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首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

为了脱贫,静宁县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依托苹果产业,推进扶贫战略,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摘掉了穷帽子。如今的静宁,全县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挂果果园面积40万亩,果品产量45万吨,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益28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依靠苹果产业,全县14.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1988年初,静宁县下发《关于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进入90年代后,静宁县苹果进入全面大发展时期,全县果品面积以每年增加几万亩的速度推进,中南部干旱贫困山区的干部群众引果上山,大面积发展山地果园。小小苹果给山区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大希望。 

2002年,静宁全县苹果种植面积速增至20万亩,初步培育了一批示范户、示范园,同时建设了一批以仓储为主的龙头企业,为苹果产业由点及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静宁县又出台政策,确保项目配套、资金整合、科技服务、人员保障等全部要素向苹果产业集中。

为把苹果种好,县果业办常年给果农们开展培训。

“只有教会农民先进的种植方法,才能提高果品品质、加大种植规模。”静宁县林业局副局长王国庆说。

由于土地异常干旱,静宁人摸索出了黑膜覆盖、覆沙覆草等方法,加上海拔高、日照足及昼夜温差大,静宁苹果比别的红富士甜,品质好,且极耐储存,在气调库里可以放到来年夏天,吃起来却跟刚下树的果子一样。   

在技术人员帮助下,果农们把果树种到了海拔1900米的山地,并开始向西北部贫困带推进,打破了高海拔地区不能种植苹果的旧观念,使全县苹果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

在李店镇常坪“果—沼—畜”的果园示范点里,每户果农有一个红房子,旁边的地里是沼气池;房间里的灶、照明都采用沼气作为能源;沼渣循环利用充当肥料还田。简单地说,就是果园种草,草养畜,畜粪育沼,沼液沼渣还田,实现全循环。

静宁变了!苹果林就像自然界的“调度师”,每天吸收5.33万吨二氧化碳,生产出4万多吨氧气。2011年,静宁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53天。

县委书记王晓军介绍,预计到2015年,静宁县果园面积将达到100万亩,挂果果园面积6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90万吨,全县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4800元以上……

(载3月3日《人民日报 》4版)

新闻推荐

刘立军在静宁县调研时指出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抗旱保春耕的有效途径

本报静宁讯(通讯员王聪)省政协副主席刘立军4月1日赴双联行动联系点静宁县调研时指出,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是旱作农业区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抗旱保春耕的有效途径。要...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