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亿万富翁李金昌:热心公益源于母亲的教诲

平凉日报 2017-05-14 09:50 大字

□本报记者李芳芳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我所有的成就,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回想走过的路,李金昌说:“我的成功,许多得益于母亲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

在新疆,提到李金昌,人们的印象是:一个能干的企业家,一个忠厚的长者,一个热爱新疆的甘肃人。这个拥有4亿多资产,旗下包括商贸、酒店、建筑、学校、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不同产业项目,获得多个国家级殊荣的民营企业家,成功之后不忘初心,更不忘自己的家乡。他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是泾川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小时候的李家十分贫穷,在那个特殊年代,因为成分问题,李金昌的父亲不能时常回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母亲一个人身上。然而,这个勤劳善良、坚韧勇敢的女人,用她那颤巍巍的三寸小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撑起了这个贫穷的家,并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供儿子李金昌上学读书。

据李金昌回忆,当时母亲除了白天在农业社干活外,晚上还要抱着磨担推磨。两扇石磨足有上百斤重,精壮劳力推起来尚且要用尽全力,更何况一个单薄瘦弱的女人。磨面不是一遍就能磨成的,粮食从磨子上扇的两个小孔中慢慢随着磨子的转动滑下去,经过石磨把粮食压磨后,再从两扇磨缝中流出来。然后用箩筛出面粉,不能筛落的粗料要继续倒在磨扇上重复研磨。“20斤粮想推成面粉,最少得重复10遍,前后需要四五个小时。让人不负重转直径三四米的圈,不出十分钟都会晕得吐个不停,连续四五个小时用尽浑身力气不停地转圈,那个难受劲儿可想而知。”但是,即便这样,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李金昌的母亲一圈又一圈,一直从1959年推到了1968年,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熬过了饥饿带来的生死线,也熬过了人生中最为黄金的十年。母亲顽强的身影,不仅让李金昌看在了眼里,更是铭记在了心里。而他则完全继承了母亲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和敢于同贫穷较劲、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白手起家创造了他的财富神话。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面上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土盐一角二分钱,一斤煤油三角钱,就连这么便宜的日常用品,李金昌家也是买不起的。因为买不起火柴,每天做饭时,母亲都要到隔壁邻居家去借火。李金昌形容当时的场景:用一把麦草在邻居家夹一点火星,一边走一边摇,还要左右不停地摆动,到家后再快速扇动麦草就能冒出火苗。家里买不起盐,但母亲会用攒下来的钱,给李金昌买一小墨水瓶的细盐,让他带到学校去补养身体。买不起墨水,就买最次的五分钱的染料,用水一兑灌进小瓶里当墨水。有一年过春节,生产队给家里分了四斤麦子,母亲让李金昌和弟弟每人吃了两大碗白面条,而她却连一口也没舍得吃,还哄他们兄弟说:高梁面性热,吃了肚子不疼。

母亲留给了李金昌勤俭持家的家风,也教会了他大方待客的为人之道。李金昌告诉记者,那是1959年春节前夕,出嫁的姐姐送来了二斤豆腐,好让家里过年。当时,村里一位放羊的爷爷来家里找父亲,正好看见了案板上放着的豆腐。那个年代人们都吃不饱,他用手掰了一块放进嘴里,母亲当即又给他切了一块,谁知他竟然全部拿起来吃了。“我当时非常生气,那可是我们一家准备过年的豆腐啊,可母亲说老汉可怜,吃了全当积善,我和弟弟都哭了。”

人们常说,一个母亲能影响三代人。成年后的李金昌,时时效仿母亲节俭的优良品格。他从事企业经营后,特别是产业做大后,更是时常记起母亲的教导,经常给员工与子女讲一物一件来之不易,任何时候都不得抛撒浪费以及用小钱办大事的道理。至今,他的公司仍然保持着不讲排场、不摆阔气的好作风。但他又乐于助人、关爱社会,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达2200多万元。

李金昌的爱人虽没上过一天学,但过门后也学习并继承了婆婆勤俭持家的品德,成了一名贤内助。在李金昌因饥饿逃离家乡后,帮助婆婆让这个家度过了难关。这也是李金昌成了亿万富翁后,依然能与一个既没文化又没多大能耐的农村妇女坚守一生、相濡以沫的主要原因。

新闻推荐

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绚丽光彩

4月26日,清晨五点多,廖海连正在清扫夜宵摊的垃圾。(记者谢海兵摄)本报记者谭彩珍见习记者蒙思帆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炙热的骄阳,因梦想火热。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