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凉市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平凉日报 2017-04-13 06:09 大字
本报讯(记者赵育娴实习生孙娅玮)边旭东是崆峒区柳湖镇永红村人,今年1月因阑尾炎穿孔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急诊入院,当天手术后又住院22天,总费用一万八千多元。他算了笔账:“新农合报销一万两千多元,几乎接近实际费用的70%,个人负担相对就轻多了。”

4月7日,边旭东又回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现在报销政策好,咱也不怕进医院了。”边旭东对记者说。

从“有病不敢看”到“咱不怕”,是如今在平凉市各医疗单位都能见到的“镜头”。正是这样的“镜头”,反映出老百姓看病就医感受到的新变化。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平凉市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支付方式、发展中医中药、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扶贫上积极探索,努力让城乡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以完善分级诊疗、改革支付方式、提高农合保障水平等为重点,平凉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同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取得了“两降两升”的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次均住院费用降至4057元,县外就诊率下降至12.87%,均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提升至69.05%(含大病保险),基层住院诊疗人次年均增长11.84%。

“如果不是体检,母亲的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发现。”去年7月,在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中,任维东76岁的母亲查出了淋巴瘤,因为发现及时,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平凉市积极开展土壤、空气质量等监测,定期发布空气质量和饮用水监测指标,进一步传播健康理念,强化健康意识,累计共为13.51万居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确诊患者8.31万人,开展慢病随访干预9.16万人次。

以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落实为基础,全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力推进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落实村级“三件事”,2016年,培训各类卫技人员8180名,选送市外进修学习632名,引进紧缺人才236名。

“孩子从3个月大时肠胃就不好,经常腹泻,现在坚持敷脐疗法,不用打针吃药,身体素质好多了。”4月7日上午,家住崆峒区四中巷的刘霞第5次带孩子来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养生馆接受小儿中药敷脐疗法。她告诉记者,中医治病效果好又实惠,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很认同。

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报销优惠政策,努力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凉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有效减轻患者费用负担,将符合条件的国医养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城镇医保中医院报销比例提高10%,新农合中医院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费用新农合全额报销。此外,先后在4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在综合医院西医科室全部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县乡村及社区医护人员普遍掌握了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庄浪县被确定为全省首个“智慧中医”平台试点县。

与此同时,平凉市积极探索健康扶贫新路子,切实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在贫困村实现了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提高贫困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3000元,报销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建成了庄浪、静宁、泾川、灵台、华亭5县重症医学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村医职称评定,落实了村医补助政策,并确定了3个双联村作为健康扶贫示范点,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新闻推荐

回不去的农村 融不进的城市

□本报记者柳娜“我不会种地,也不想回农村”,“我在平凉城里打工三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是城里的房贵啊,我那点工资买不起,想在这里长久生活,难呢!”……这是漂在城市里的90后平凉...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