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不去的农村 融不进的城市

平凉日报 2017-04-09 06:07 大字
□本报记者柳娜

“我不会种地,也不想回农村”,“我在平凉城里打工三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是城里的房贵啊,我那点工资买不起,想在这里长久生活,难呢!”……这是漂在城市里的90后平凉农民工的普遍困惑。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90后农民工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更为淡漠,在城里安居乐业、做城里人已成为他们新的憧憬。

对故土淡漠多数不会干农活

18岁的陈云初中毕业后,到平凉一家餐饮店打工,每月1100块钱的工资交完电话费,买点日用品就所剩无几了。“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可是要我回泾川老家,我也不愿意,我在老家一直在读书,从来没种过地,也不会种,也觉得受罪。”陈云对记者说。

像陈云这样,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被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提法,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使用。

90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平凉市90后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半数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很低。如此以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就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累、重、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平凉90后农民工的从业领域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集中在煤炭、机械、纺织等条件艰苦的行业和城市基本建设、第三产业等收入较低的岗位上。

这个群体有着许多与父辈不同的特征: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干农活,忍耐力和吃苦精神差,对当农民已经很不适应;早早出来打工,眼界打开了,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技能。尽管如此,他们中约九成的人仍然选择待在城市。

王冬来自灵台县独店镇,目前在平凉一家电脑公司打工。已经在平凉打拼了3年的他不愿回乡:“现在农村跟我一般年纪的基本都出去了,村里全是老头老太太,还有些上小学、中学的孩子,我要是在家就急死了,哪里可以找个说话的人?”

王冬的打扮如今与城市青年并无二致,穿的是美特斯邦威等品牌的打折款,说的是时下青年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玩的是最新款的电子产品。“我承认我在城里没什么前途,没有资金自己开门店,只能在这里打打工,在那里打打工,都是非常小的公司,没什么空间成长为企业中层、企业高管之类的白领,但我还是喜欢在这里,能找到快乐感和充实感。回到农村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让我种地我也不会,也会被同龄人瞧不起。”

这是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很多90后农民工与“农村”的距离日趋疏远。记者调查了解到,有超过一多半的人没有务农经历,也表示不会像父辈那样回农村种地。

站在城市边缘有梦想也有困惑

平凉城区聚集了许多90后的农民工,这个城市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便利条件,但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找不到归属感。2010年来平凉从事销售工作的李玉龙说:“我的工资每月算下来能拿到3000多元,对于我这种不太消费的人来说,生活是没问题的,但不知怎么,总觉得情绪不是很好,有些压抑。”在他从事的几个工作中,横跨零售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最长的一段工作时间不到5个月,最短的只有一星期。“频繁换工作是因为时常会有焦燥感,越换心越烦,越烦越想换,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90后的农民工限于自身条件和就业岗位的低层次,其提高收入的愿望面临现实困境。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农民工去年净收入超过两万元的为极少数。

在城区三里塬附近的小吃摊前,90后的小夫妻何润繁、晓丽正在包包子。他们2012年来到平凉,居住条件几年来没任何改善。“住在3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除了堆放面粉杂货之外还要存放拉货的三轮车,出入都要侧着身子。”这对90后的夫妻告诉记者。

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女儿是他们在城里奋斗的动力。但同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女儿也是他们的无奈:“我们回家的时候,女儿都不到我身边来,叫她,她常常躲到她奶奶身后……”

让孩子来到平凉,夫妇俩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起早贪黑地忙,没时间带娃,把老人接过来照顾孩子,家里的地也荒了。”夫妻俩说。

“没有合适住房”、“收入偏低”和“照顾不上家人”……这是很多农民工的生存写照,夫妻俩的苦恼也正说明,90后的农民工同样存在这些融入障碍。

规范就业环境正视职业诉求

在平凉城区,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用工荒。位于城区南环路一家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店里每周都有人进进出出,有的人干了十几天就另觅他处,而按规定,干够一个月才能拿工资。“想不明白,就是为挣工资而来,为什么宁可放弃也不坚持下去呢?他们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位负责人深感困惑。

记者调查发现,90后农民工的就业诉求非常多元,并非仅以工资薪酬来决定是否就职,相反,在他们的诉求中,“赚钱求生存”的需求被放在最末位。

“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有时离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或者是老板训了人,或者是客人打碎了餐具老板要叫我们赔,心里会很不舒服,觉得没有尊严感和公平感。”90后农民工李天伟说。

李天伟的心声代表了许多90后农民工的普遍心声,“缺少职业尊严感”成了农民工对工作不满意的第一因素。

而影响农民工对工作不满的第二大因素则是:工作强度较大,与期望值存在差距。

“每天我们工作都在8个小时以上,而且工作强度非常大,晚上经常加班,周末也没有什么休息时间。”来自服务行业的张志权对记者倾诉他的苦衷。记者分别在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采访时发现,在被访农民工中,超过半数的人每周都需要加班,而且与报酬不能成正比。“太累”成了农民工对工作不满意的第二大因素。

“影响农民工对职业不满意的第三大因素是没有前途。”一位90后农民工直言不讳地说。

成为管理人员是很多90后进城务工者职业发展的意愿,,但现实是:无论是在用工单位内部,还是通过跳槽在用工单位之间转换,其职业地位都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薪酬不足以体现劳动价值,还有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要让90后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收入和职业获得感,并以劳动培训统筹为重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拓展农民生存和就业空间,同时促进住房保障、文化等各类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而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也表示,希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学习父辈认真、负责和踏实的就业态度,抓住机会为自己创造条件、创造价值,增加自己的筹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就业环境。

新闻推荐

市区建华厂一带养猪场搬离 相关部门正在全城摸底排查养殖场情况 □本报记者 罗 霞 通讯员 农 飘

养殖户转移生猪(图片由右江区环保局提供)近日,网友“奈何桥难回”在本地论坛上发帖称,市区建华厂一带养猪场被强制关停,附近居民不再与臭气熏天的养猪场为邻。该消息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认为养猪场不应...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