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石窟长廊 千年古道的尘封往事
众人大多关心陇东南、北石窟的悠久,很少关注连接两窟之间的一条长约45公里的古道。此道当年恒通,车水马龙,香客商贾往来不绝。方圆百里,是沙门僧众、施主、香客、高人信士敬仰的“香积国”,是达官显贵眼中的宝地,留下陈家洞、罗汉洞、丈八寺、千佛寺等诸多石窟遗迹。
□孙海芳
佛道香客常往来
出了泾川县城,一路驱车约十公里,过了南石窟寺,不远处就是罗汉窟。此窟废弃很久,依山而凿,窟窟相通,侧身一转之处,别有洞天。佛像早已残化,留下诸多念想。
走进石窟中,长期被遗弃的它没有丝毫的香火熏染与人间烟火。被惊起的野鸽子吓坏了我们,也吓坏了自己。石窟幽深,该是当地孩子童年时期捉迷藏的最佳位置,陪着这一带的孩子长大了一批又一批。
下了山,沿着齐腰高的草丛走一段路,石窟就在我的左手边,真实可感,却又遥不可及。我想象着历史遗迹中发生的故事,一幕幕片段在暮秋时节更添苍凉。
丈八寺窟离它并不远,穿过泾河,低矮的山岭中它寂寥地矗立着,佛像只剩一座,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只剩泥胎依着山势站立在山腰上,香火曾熏染过的印记黑在墙壁上,蜘蛛网落魄地挂在上面。
丈八寺小,小得令人质疑,一千多年的历史穿梭,为何如此厚待这历史转弯的角落,保留下如此真实的迹象?丈八寺破败,旧得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岁月的坚硬。
这两座石窟仅仅是石窟长廊中的一小部分。
沿着这条路走,这样的石窟随时闯入我们的眼帘。它们大都是依自然山势开凿,以此为点,展开一条千年前的古道。如今看来,在塬面上依稀还能看到长而直的深达六七米的胡同。在山坡或是沟边地带,虽然蜿蜒曲折,却取南、北石窟最直方向。这是一条连接南北石窟寺的古道,古道虽经历千百年的岁月,风雨冲蚀,有部分地段或被荒草掩盖,或陷于沟壑中,或已成为良田,但大多数路段还是仍被今人所使用。
一路询问当地的村民,都说此道难走。然而,就是这条无法与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相媲美的乡级公路,却掩藏着一千多年来的演变历程。以修建的石窟来看,这条路上现已发现的有嵩显寺石窟、王母宫石窟、罗汉洞、丈八寺、千佛寺、太山寺、万山寺、石嘴石窟、万佛洞石窟、乐山石窟、石空寺石窟、玉山寺石窟等,可见陇东佛教之空前兴盛。
胡氏郡望兴佛事
造就这一切的,或者促成这一切盛况的是当时最高统治者——胡灵太后。陇东佛教兴盛的遗证便是石窟,如此石窟林立,离不开这位笃信佛教的女性。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抵御南齐大将陈显达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在会师途中病死。正在进行的改革戛然而止,迎接历史的,是又一个乱世。
孝文帝死后,同年,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继位时只有10岁,毫无例外,幼君执政,少不了外戚干预朝政。此时的外戚高肇专权,大肆屠杀宗室诸王,北魏统治阶层内部又一次开始出现裂痕。公元515年,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登基。元氏宗室诸王在任城王元澄的策划下,谋杀了权臣高肇,由孝明帝的母亲、太后胡氏临朝听政,这就是北魏历史上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太后——胡太后,也称灵太后。
作为北魏政权舞台上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胡太后“临朝听政”达十三年之久,“位总机要,手握王爵”,“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亲览万机,手笔决断。”在北魏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除了改革大家冯太后,胡灵太后算是极为重要的一位领导人物。纵然她远不如冯太后推行汉化,改革有方,但在北魏后期,她的存在也为北魏政权画上了重要的一笔。
依旧是中国式的母题,但凡伟大的人物出现,都会有相应的神话传说作铺垫。胡灵太后亦不例外。传说她降生之际,红光四射,其父武始伯胡国珍为此倍加关爱她,自幼教她习琴棋书画,更兼经史子集。至女长成,顺利应诏入宫为承华世妇,以其丽姿天生得受宣武帝宠幸。
彼时,北魏王朝乃塞北鲜卑拓跋部建立,深知中原诸朝不断出现外戚专权,干政乱国之事,所以后宫中立下一个规矩:“后宫产子将为储君,其母皆赐死。”在“子贵母死”制度下,太子的生母会被赐死,因此六宫嫔妃都暗中向天祈祷,但愿生诸公和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胡氏妊娠期间,后宫中与她要好的嫔妃都劝她服药堕胎,因为皇帝还没有儿子,倘若胡氏生了男孩,一定会被立为太子:“生儿居长,必为太子,而生母则必死无疑!”但胡氏不为所动,不久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却一反常态,并没有因此而被赐死。也正是这个男孩,成为胡氏登上北魏政权舞台的资本。曾有学者研究过,为什么偏偏她能在生了太子后侥幸而生,是什么原因让她躲过了被赐死的命运,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值得信服的解释。
元诩立孝明帝,胡氏却因母凭子贵成为太后,临朝听政,使其终获大权。她外结元氏诸王,内拉权臣,委胡氏亲属以心腹之任,初步稳固了她的统治地位。胡太后既重文治,又精武功。在西林园中,太后“自射针孔,中之。”对南朝萧梁的寿阴一战,太后亲自指挥部署,正确用人,捷报频传直至大获全胜。这些行为都使得其在文官武将中的威望大起,与此同时,太后亦取信于民,减少劳役,权农赈济;推行抚恤百姓、将士的政策;法律取信于民,正确发挥“诉讼车”制度的作用。
她自幼出生佛教信徒的家庭,待她掌握朝政后,大力推行佛教,使北魏晚期佛教盛极一时,洛阳龙门石窟的营建也于她统治时期达到高潮,她的故乡甘肃陇东,也在她的支持下兴建了许多石窟。
眼前陇东的这些石窟,都是在她“上行下效”的影响下,兴盛而起。如若不亲临此地,便无法感受当时的盛况,即使历史变迁,时光飞逝,留下的仅仅是当年繁盛的遗迹,就此依旧能想象出胡灵太后摄政时期,陇东佛教的兴盛。
千年石窟叙往事
庄浪北朝石窟是甘肃省庄浪县城东十六处石窟的总称,其中较重要的有云崖寺石窟、大寺石窟、佛沟寺石窟和陈家洞石窟等。因这些石窟位于地域偏僻的山区深处,当地经济又落后,交通闭塞,史籍记载少之又少,所以不如甘肃其他地区的石窟有名。
庄浪北朝石窟的始创时代,史无明载,只有在陈家洞石窟现存部分碑刻记载中寻找到一丝线索,据碑刻记载这些石窟形成于东晋的泰和(或作太和)年间。学界就此年代产生过诸多质疑,为此,寻访陇东石窟古道,陈家洞石窟是势在必行的一站。
出了庄浪县城,向东北方向驱车约30公里。穿过滴水崖右转,在通化乡陈堡村东龙眼峡山崖中,我们还在为辨别方向而询问当地村民时,一座破损的石塔夹杂着潺潺流水声贸然出现,破损的石塔矗立于山间水流,颜色已然黑旧,静默地陈述着过往的历史。
天气微凉,陇山林区树木还是葱郁,丝丝秋意略显苍凉。这条源于陇山分水岭的清溪从窟前流过,更增凉意,我们裹紧衣服,迫不及待地走向左手边的石窟。
但凡石窟,大多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陈家洞石窟窟群分布在长百米,高六十米的崖壁上,现有洞窟九座(大多为宋、元、明、清的泥雕、彩绘)。依山而起的新旧建筑夹杂在一起。我们四肢并用,几乎是侧身爬上石梯,这组石阶是如何铺就在陡峭的悬崖上,是我们谈论的话题。因依山而建,有些石道看似已是尽头,走近了,却发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转身的地方,有只容一人勉强侧身的过道,看着惊险,却不得不行。
为找到传说中两山崩开,显现出的那三尊佛像,我们寻遍了整座山崖,也没有它的踪影。就此离开,实感遗憾。绕行山路,在河流对岸找到工作人员,才得知我们刚才走过的石塔背后,那座新砌建的砖瓦房内就有我们寻找的石佛,被当地民众戏称为“关在牢笼里的文物”。三佛站立在群山之中,溪流从身边缓缓而过,不是旅游区,没有游人,工作人员都躲进房间内围火而侃,聊得不亦快哉。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有点惊讶,足以证明来此地旅游的人少之又少。
碑刻中所说的这“三尊石佛”,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饱经历史沧桑,但仍保存完好。它们被凿刻于在一座高5.5米、宽5米、长5米许的青灰色砂岩巨石上。这块巨石两侧本就凹凸不定,呈斜坡状,但东侧平正,古代匠师便巧妙地利用了它天然的独特造型,在东侧平正的一面雕出了这三尊高5米许的巨大造像。中间佛高5.1米,施无畏与愿印;右侧佛高4.9米,左侧佛高4.7米,均施无畏印。
三佛面相长圆,面目清癯,下颌近方,眉高而细,双目微睁,嘴角上翘,笑容可掬。肉髻高耸,两耳垂肩,足踩莲花。身着通肩袈裟,胸前结带,外露僧祗支。大衣前摆垂于腹下,衣袖宽大拖于腿下,衣纹呈弧形阶梯状。下着密折长裙,赤足立于莲台上。虽历经千年,保存依然完整,唯中间一佛略残,少一耳。传说佛祖赶着一群石羊去堵石门口的洪水,路上遭樵夫嘲笑,便撕下耳朵化作石山,堵住了洪水。水洛河下游的耳朵寺,就是为印证这一故事修建的。在大佛左侧石壁上,有“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题记一处。其造型生动,刀法流畅,具备典型北魏造像的特点。
对于此窟的开凿是否是晋代之物,有专家曾提出质疑,说在此地碑刻上所描述的东晋泰和年间,应是受三佛造像旁有“泰和年”题记的误导所致,他们提出此泰和年应为金章宗年号,时当1201——1208年,或为为游人题记,与石窟的开凿无关,思量再三,似有道理。
但是三座佛像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却符合北魏时期开凿篆刻的特点。被关在铁笼中的佛像布满了老旧的苔藓纹,有些已然枯黄,苍老的身躯是历史最好的叙述者。
这三尊佛与著名的南石窟寺一号窟有许多共同之处,均具有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但是较之南石窟寺,更显清俊飘逸,衣纹也较繁缛。如果说南石窟寺造像体现了“由早魏生硬迟滞向晚魏清瘦过渡阶段”,陈家洞石窟造像则是完成了这一过渡的代表。陈家沟石窟,摩崖造像风格古朴精炼,衣纹高凸,衣袖大裙尚未出现羊肠式曲屈复杂的折皱,说明它早于孝明帝时期,其年代应属于北魏晚期,当在宣武帝延昌之后,正是胡灵太后临朝摄政时期。
三尊石佛为何时所制,没有可靠的依据。然而,分析庄浪石窟在北魏晚期出现的原因,存在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
庄浪西北不远处的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为胡氏郡望。胡灵太后家族素崇佛教,上行下效,他们的宗教、政治取向直接刺激了北魏晚期佛教事业的迅猛发展。
再者,北魏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关陇一带频频爆发农民起义,虽遭到了北魏战功显赫的奚康生的镇压,却也震撼了北魏王朝。而正是庄浪石窟修建时期,北魏朝廷又发生了政变,随着魏孝明帝的日渐长大,开始不满胡太后的大权独揽,二者就最高权力的归属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最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528年,孝明帝驾崩。此后,胡太后先是以孝明帝刚出生的女儿冒充儿子立为皇帝,后又改立三岁大的元钊为帝。就此给了举兵进京的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尔朱荣“清君侧”的借口和机遇,促成“河阴之变”,导致北魏政权瘫痪。
社会混乱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于是,在上行下效的疯狂追随下,陇东一代的石窟四处林立。当时的社会现状残酷,老百姓忍着生活的剧痛,无意中为后来人留下了这诸多的遗迹。
然而,攀爬在依山而建的石窟群中,我常常在想,这三尊被“关在牢笼里”的佛像可否参透,在不远处的洛阳城内,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宫廷政变。生灵涂炭,这样的剧变与佛教教义相悖而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战乱与和平都是侧身而过的历史,只有佛像那双微微而睁的双目中透出难以言说的智慧,看着面前一一走过的人事。
(转自9月6日《甘肃日报》)
罗汉寺石窟内废弃的历代浮雕。
石窟外破损的石塔。
陈家洞石窟,被“关在牢笼里”的佛像。
新闻推荐
2016年9月23日,平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明办、平凉团市委、平凉市教育局、平凉日报社联合在《平凉日报》举办了平凉市青少年“两史两情”教育知识竞赛,自这项...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