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阴槃县与东阴槃县

平凉日报 2016-09-30 00:00 大字

□景颢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置阴槃县,隶属于安定郡。其县治位于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张多勇《泾河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其辖区包括今陕西长武县西部及今甘肃泾川县东部、灵台县东北部各一部分。这是阴槃作为县治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东汉末年,匈奴入侵,为躲避战乱,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汉朝廷将包括安定郡在内的三郡向相对安全的关中地区迁徙。安定郡由原治所高平(今固原市)迁往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其下辖的8县中有5县也都向东迁徙。其中阴槃县因其位置本在陕甘交界处,离咸阳较近,相对安全,因此并未迁徙。

过了18年,也即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的形势略有好转,于是将迁徙于陕西的三郡迁徙回原地。但是,由于当时战事的影响,三郡原先所在的地区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特别是安定郡的原属地成为荒芜人烟的大片废墟。因此,许多郡县并未迁回原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争仍在继续,安定郡原治所高平(今固原市)道路遥远,应援困难,因此,就选择了距离长安较近、遭受战争创伤相对较轻的临泾(今泾川县),作为安定郡的新治所。

但是,仅仅过了3年,由于汉匈战争再次打响,各郡县又开始了向东迁徙。其间,安定郡所属各县的治所迁徙频繁。到东汉灵帝末年(公元188年),安定郡阴槃县也东迁,“寄治”于新丰阴槃城(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改名为新丰县。后来到三国曹魏时期,又改为阴槃县,隶属于京兆郡。所谓的“寄治”,就是地方官署侨居他地。

西夏胜光二年(公元429年),西夏占据关陇地区,赫连定将阴槃县由新丰移至“今平凉县东四十里”的潘原古城(今平凉市四十里铺曹湾村),并恢复其县名为阴槃县。已故的王仲荦教授在《北周地理志》中记载:阴槃县位于“今甘肃平凉县东四十里”。这距汉武帝最早在泾川、灵台、长武三县交汇处设置阴槃县,时间已过了300多年。

因为这些原因,《魏书地形志》对阴槃县的描述为:汉代“旧置……二汉属安定。晋属京兆”,“后汉末遇战乱,徙于新丰。赫连定于胜光二年(公元429年)又自京兆移此(指今平凉县东四十里)。”

此后的第二年,北魏神三年(公元430年)11月,北魏拓拔焘率兵亲征平凉,12月攻克平凉后,在安定郡原址(今泾川县北)设置泾州。新置的泾州共辖6郡17县。其中,“置平原郡,治阴槃。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县属泾州(清·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58》)。”意即北魏时在潘原古城置平原郡,只领1县,也就是阴槃县,阴槃县治与平原郡郡治都在潘原古城。后周沿袭旧制;到隋代,平原郡被废,阴槃县隶属于泾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朝对全国的行政建置又有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主要是改州为郡。在这次调整中,改泾州为安定郡,改原州为平凉郡。同时,改阴槃县为潘原县,阴槃县就此消亡。

关于东阴槃县,据《太平寰宇记·周地图记》中记载:“北魏孝明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以县南临宜禄县,又改为宜禄县,属赵平郡,隶泾州。”《魏书·地形志》记:“随平郡,领县二:鹑觚、东槃。”魏晋时期,把东槃县也称东阴槃。《元和郡县图志》则记载:“宜禄县,本汉浅水县……后魏为东阴槃县地。”这说明,在北魏年间,将鹑觚县(今灵台县)的东部分出来设置为东阴槃县;西魏年间,废东阴槃县,将其改置为宜禄县(今长武县),其间只有35年时间。关于东阴槃县的县治,陇东学院教授张多勇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在“泾川县窑店乡……窑店遗址当为北魏的东阴槃县”(张多勇《泾河上游汉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

综上所述,阴槃县最早的设立是在西汉,县治在泾川东部的泾明乡长武城,隶属于安定郡;东汉灵帝时迁徙到京兆新丰(今西安市临潼区),隶属于雍州京兆郡;五代十六国时,西夏赫连定又将其迁徙到平凉境内的潘原古城(今平凉四十里铺曹湾村),北魏时隶属于泾州平原郡;唐代贞观年间被改名为潘原县,阴槃县从设到废,共存在了856年。东阴槃设于北魏,废于西魏,只有短短的35年。从时间关系上看,阴槃县和东阴槃县是并存关系,东阴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插曲。从地理关系上看,两县的县治虽不在一地,但其所辖的区域则有一定的重合。

行文至此,本来就已经厘清了阴槃与东阴槃县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查阅《魏书·地形志》,你会发现,北魏时,在雍州京兆郡所领的8县中,有阴槃县:“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复。有鸿门亭、灵谷水、戏水。”同时,在泾州平原郡,也有一个阴槃县。泾州在北魏时治临泾城,领6郡17县。在“平原郡,领县一,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京兆,后属。有安城、安武城。”

另外,在泾州随平郡所领的2县中,有鹑觚县和东阴槃县。

如此说来,按《魏书》的记载,在北魏时,一共有两个阴槃县,一个在雍州京兆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被并入新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恢复为阴槃县;另一个在泾州,属平原郡,既是平原郡治,同时又是阴槃县治。

《魏书·地形志》的作者是魏收(公元505—572年),字伯起,北齐钜鹿(今河北平乡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早在北魏末年他就参加“国史”和“起居注”的编写。他在东魏、北齐虽然官职步步高升,直做到尚书右仆射,但除起草诏令之外,他的专职长期是修史。其实,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已经开始了“国史”的编写,由邓渊编写代记10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高洋命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房延祐等6人先后参与修史。

《魏书》成书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后人对《魏书》的评价并不高,认为《魏书》“党齐毁魏”(维护北齐而诋毁东魏),因之把《魏书》称作“秽史”。但是,笔者以为,《魏书》虽然诋毁前朝,但只是表现在“列传”、“表”等记述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记录地形方面,没有必要修饰,肯定是据实实录。在《魏书.地形志》前面的总论中,魏收曾这样说明:“魏自明、庄,寇难纷纠,攻伐既广,启土逾众,王公锡社,一地累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户,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焉。”从这一点上看,《地形志》这一部分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而且,对“沦陷诸州,无者不录”,对其各郡县的建置演变,以郡为单元,以永熙年的数据为标准,记录还是相对完整的。另外,魏收一生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当时人记当时事,在地方政权设置方面,其记载肯定是真实可信的。

搜检其他史料,成书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公元260年前后),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的记载相对简略,但在雍州京兆郡所统的9县中,既有新丰,又有阴槃,说明阴槃县这时候是实设,而非当初的寄治或侨治。而安定郡所统7县中,却无阴槃,因为此时赫连定还没有将阴槃县从临潼迁到潘原来。

北周(公元557—581年)代西魏而立,与北齐同时。在今人王仲荤教授的《北周地理志》中,雍州京兆郡条下只有新丰县,对安定阴槃县迁徙事采用的是《魏书》的记载;同时,又说:阴槃县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至唐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省入昭应县之新丰县治,在今临潼县东北二十里之新丰镇……盖废于西魏北周之世。”而泾州平原郡条下却有阴槃县,记其由京兆迁徙于潘原事,也采用《魏书》所记;同时还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潘原县……旧县城在泾水北”。

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既无新丰县,也无阴槃县,新丰县已改为昭应县。但在泾州潘原县条下记:潘原县“本汉阴槃地,属安定郡”,这说明阴槃县确实消亡于隋末或唐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北魏、北周时应该有两个阴槃县同时并存。一个是西汉时武帝所设的阴槃县,东汉末东迁“寄治”于新丰,隶属于京兆郡。一个是西夏胜光二年(公元429年),赫连定由新丰移至“今平凉县东四十里”潘原古城,隶属于泾州的阴槃县。隶属于京兆郡的阴槃县,“盖废于西魏北周之世”;位于潘原古城的阴槃县,历北魏、北周,300多年后,直到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改泾州为安定郡时,才被改为潘原县。

新闻推荐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奏强音

□本报记者刘英娜金秋时节,在平凉农村,最有看头的,是果园,红彤彤的果实映衬着果农的笑脸,沉甸甸的篮子里盛满了丰收的喜悦;最为壮阔的,是梯田,一层层或新翻或平整的土地,散发着泥土...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