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水”流进农家院
□本报记者罗保虎
迎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泾川县红河乡东庄村。在县人大办公室驻村干部脱宏伟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行3公里左右,几户人家便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了远山深处。“这里就是东庄村的老君湾社。”脱宏伟说,“这座半山腰上,还有赵湾、石家湾2个社,一共住着83户326口人。”
走进69岁的村民脱守锐家,他正忙着给入水管道绑草垫。他说:“立冬后,得给水管做好保暖措施,不然过几天管道冻住了,吃水又成问题了。”
脱守锐告诉记者,他家原来住在深沟里,吃水要到很远的山泉里去挑,来回一趟得一个多小时,有时天旱了就没水吃了。“从沟里搬上来后,仍然没水吃,还要到3公里外的镇原县屯字镇上孙村拉水吃。”他说,像他家没劳力,就雇个车用大水罐一次拉够一年的,回来倒在水窖攒着吃。“水倒是不贵,一大罐7块钱,但拉一趟运费就得25块钱,这样算下来,一方水投到了30块钱。”说起以前的难肠事,脱守锐连连摇头,他说,他这大半辈子就一直被吃水的问题烦恼着。
据东庄村村委会主任脱金奎介绍,住在山上的人家都有2眼窖,一个是清水窖,积攒一年吃的水,时间长了,水质也不能保证;一个是雨水窖,收集的雨水用于洗衣服和牲畜饮用。以前一些年龄大的人,夏天吃房檐水、冬天吃雪水也是常有的事。
转变出现在2012年,“双联”行动开始后,东庄村被确定为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办的联系村。经过几年的帮扶,目前这个村建起了蔬菜园区,新栽山地果园1000多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彻底解决当地群众的吃水难题,泾川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和镇原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的协调沟通,商议决定从镇原县屯字镇下孙村引入自来水。
今年,泾川县筹资38万元,布设管道22公里,将自来水接到了每户群众的家里。
“接口费一分钱没收,只掏了400元的材料费。”脱守锐笑着说,“现在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地往出流,再也不用为吃水的事发愁了,而且一方水只要4块钱,成本比原来省了7倍多,这不光是干净又安全的自来水,还是党和政府为咱老百姓通的‘民心水\’哩。”
“民心水”流进了农家院,大伙儿打心眼里高兴。“几辈人的头疼事解决了,群众现在可以一门心思务果园、搞发展,小康日子也离我们不远了……”脱金奎展望着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丁小凤张霞凌晨4点,平凉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灯火通明、车来车往、人头攒动,四面八方的客商等不到天亮,伴着点点灯光,打招呼、问价钱、卸货、装车……一单单生...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