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信:移民扶贫搬迁“挪穷窝”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7-25 23:2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马鑫

宽敞整洁的文化休闲广场绿树成荫,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路灯、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每天傍晚,崇信县文家咀村休闲广场上,人头攒动,一拨人伴随音乐翩翩起舞,一拨人则在长廊上聊天乘凉,休闲惬意的生活让这些山里人别有一番幸福滋味。“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我们才过上了小城镇生活。”移民户杨小龙说。

据了解,文家咀村有2000多亩地,其中山地1000多亩,人均4亩多地。实施退耕还林每亩地补助160多元,再加上杏园和果园,每户一年最少收入都在20000多元。去年,***给文丁虎家带来了福音。几辈人都生活在山下,住着窑洞,靠天吃饭。就在当年,县上***搬迁工程拉开了序幕,钱不够,政府补贴贷款,就这样文丁虎在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农村。

目前,文家咀20户93名贫困户整体搬迁,建成康居住宅20户,改造80户,硬化道路2公里,修建排洪渠2公里,建成60平方米的村卫生所1处,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处,配套完成了通水通电及绿化美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项目带动、对口帮扶等方式,建成了农村互助资金合作社,积极扶持群众发展林果、劳务等富民产业,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成标准化苹果园500亩,人均达到1亩;实施土地整理复垦1042亩,建成了仁用杏种植基地600亩;积极探索林下生态养殖,发展规模养殖户26户;举办农民技术培训3期230人次,输转劳动力80余人次,创劳务收入100多万元,完成了网店运营,初步形成了养殖、林果及劳务三产并重的产业格局。

如今,行走在文家咀村,整洁雅致的农家院落,沃野纵横,硕果累累;户与户之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笔直平坦;百亩杏林涌动着一片墨绿色的海浪,挂满丰收的喜悦……到处彰显着喜人的变化。

新闻推荐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 ——平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探析

本报记者 惠程华翻开平凉市发展农区畜牧产业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千家万户“单打独斗”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抱团闯市场,平凉在...

崇信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崇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