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 ——平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探析

甘肃日报 2013-05-14 21:57 大字

本报记者 惠程华

翻开平凉市发展农区畜牧产业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千家万户“单打独斗”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抱团闯市场,平凉在建设绿色畜牧基地中大有作为。然而,伴随着平凉市草畜产业蓬勃发展,如何解决规模化养殖中产生的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环境的难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成为摆在平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平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280多万亩的关山天然草场横跨华亭、崇信、庄浪3县,100多万亩丰富的玉米秸秆和110万亩的人工饲草,成为平凉百万头红牛和近百万头生猪的大“粮仓”。以牛、猪、羊、鸡为主的草畜产业已成为平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畜禽类规模化养殖以每年8%的速率递增,形成了“草畜并举、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生态养殖格局,

然而,在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同时,规模养殖带来的大量畜禽粪便随意排放问题,不仅造成了有机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平凉市主要领导通过调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全市探索出了“全膜玉米种植—玉米秸秆青贮—青贮秸秆养畜—畜禽粪便制沼(制肥)—沼气能源利用—沼渣沼液还田—发展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有机肥的加工生产,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这一循环经济新模式,成为平凉市畜牧产业二次腾飞的助推器。

在这一过程中,平凉市通过引导和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采取引进消化、集成创新、以大带小、强弱联合的方式,走“有机循环、生态环保、节能减排” 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路子。

目前,全市120多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已有46家完成了减排治理任务,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087吨,氨氮53吨,并探索总结出了粪便综合处置模式、有机肥加工生产模式、生物养殖模式、沼气处理模式、集中发酵堆肥模式、养殖专业户循环模式等6种减排模式。其中,有机肥加工生产模式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制成的专供肥料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污染减排效果显著。沼气处理模式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池,对粪污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通过专用机组发电,用于养殖场的照明、供暖和通风,也可为周边农户供电;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

近日,记者在崇信县东信牧业公司看到,这个平凉市最大的红牛养殖场,利用“白酒酿造—酒糟喂牛—牛粪生产有机肥”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年育肥出栏肉牛达到3600多头,在实现了畜禽养殖零污染的同时,养殖粪便及有机废弃物通过加工生产生物转变为有机肥,成为粮食增产的好帮手。

记者在环保和农牧部门得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去年,平凉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6.45%,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全市牛存栏达到110.9万头、出栏40万头;生猪存栏93.08万头、出栏49.75万头;鸡存栏521.42万只、出栏198.47万只。肉蛋奶类总产量达到了12.1万吨,畜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28%。平凉市在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建设中,实现了农民增收、环境美化的目标。

新闻推荐

消防安全教育 纳入农民工培训

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本报讯(通讯员马来虎徐晗)今年以来,平凉市崇信县消防大队联合县安监局、建设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努...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