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平凉日报 2016-05-09 07:19 大字

同学们在音乐教室上课。

□本报记者刘英娜文/图

虽然已经过了半个月,但提起比赛时的情景,朱军强的语气里还是透着笑意。在第三十一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十六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甘肃赛区)竞赛中,由朱军强老师带队的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代表队,在机器人足球比赛(小学组)、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小学组)中、分获二、三等奖,这对于第一次参赛,刚刚接触这个项目才两个月的老师和同学来说,成绩来之不易。“能有这样的成绩,能有参加竞赛的机会,都得益于学校新建成的机器人科普室的启用。”朱军强说。

机器人科普室是崇信二小的功能教室之一,与科学探究室、3D乐园、录播教室等一起,成为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教室,以此为依托,该校在教育信息化与实践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果,走在了全市前列。

把“科普大篷车”留在校园

“咱们早点过去吧,这节课我还要再了解一下勾股定理呢。”四年级三班的杨丹妮边和同桌说着,边快步走向综合楼,每周一在科学探究室的课程是杨丹妮最为期待的。“没有琴弦却可以发出响声,无弦琴太神奇了”,上节课,无弦琴引发了杨丹妮的兴趣,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回家后查阅了资料,了解了电阻原理及相关知识,这让她受益匪浅。

教室里,李金康正在多功能机床上裁切小猴子模块,“锯子要对着这个边,掌握好旋转的角度,要细心。”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裁切技巧,边说着,将裁好的模块交给了对面的梁宏博,梁宏博小心翼翼让模块在快速旋转的砂轮上轻轻擦过,他要完成的是打磨工序。“机床上的所有操作,都是流水线作业,先裁切、再打磨,最后组装,既考验同学们的细心、耐心,也教会他们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指导老师章海龙介绍说。

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探究科学的奥秘,增长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正是学校创建科技活动室的初衷。

崇信二小的这个创新之举,在全市范围内尚属首家。在目前条件下,特别是县级及以下小学教育阶段,孩子们对于科学实践活动的接触,非常有限,为数不多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常常会让他们兴奋不已,但又意犹未尽,而现在,崇信二小的功能教室则等于是把科普大篷车留在了学校,也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把“实践创新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有了好的条件,好的设备,有了新建的各种功能教室,如何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创新教育怎样落在实处?

“我们一方面把四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与科学探究室、机器人科普室的活动结合起来,保证正常课时,另一方面把其他依托功能教室进行的实践创新教育活动全部纳入校本课程,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全校性活动。”崇信二小副校长杨成贵说。

在崇信二小,有一个校本课程研发团队,专门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特色,有针对性的编写教科书,供孩子们学习和阅读。每周五下午两节课时的科技制作、舞蹈、书画等校本课程,也为培养学生的特长、开展兴趣活动搭建了平台。

五年级一班的张艺颖学习舞蹈三年,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新建成的舞蹈教室里整面墙的大镜子,富有弹性的木地板,亮蹭蹭的把杆,都让她和同学们欢喜不已。

“新的电子琴室里配备了30台琴,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足够学生使用。”信海娟是电子琴课的负责老师,之前一到上课时间她就发愁,练琴时学生要自己带琴,而对于一些有浓厚兴趣又没有琴的学生来说,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常常让她觉得难受。信老师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需要呵护与尊重。

学校搬迁后,对原有的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美术室、阅览室等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的科技活动室、3D乐园、声乐教室、录播教室等,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的覆盖面也更为广泛。

把新校园作为新起点

2015年实施的崇信二小整体迁建项目占地35.2亩,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餐饮活动中心、塑胶操场等设施,可满足城区近1350名小学生的就学需求。新校园与老校区相比,不仅面积大了近一倍,可容纳就学人数增多了一倍,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新环境,新希望,新校园的启用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更希望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杨成贵表示。

校园里书声琅琅,二年级一班的温灏同学正坐在新教室里认真听讲,新配备的桌椅使用起来很舒服,他觉得“很美”,而在这之前,由于个头不高,他上课时经常是站着的。如今,新教室配备的可升降桌椅,彻底解决了“高矮”问题。

刘居民是温灏的语文老师,她正在教孩子们认生字。不同于以前“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如今每间教室安装的“班班通”让刘老师的课堂发生了变化。她用点读笔在白板上写下今天要教的生字,在投影仪上展示与词语相关的图片,还能插上U盘,将提前备好的电子课件在黑板上展示。“这种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接受程度要好很多。”刘居民说。

“‘班班通\’的应用,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必须要拓展思维和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有效整合。”崇信二小副校长王莉萍说,学校将通过不定期组织教学应用比赛,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双重转变。

把校园建成孩子成长的乐园

崇信二小在教育中秉持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老师要做的,是把学生从呆板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提供给他们音乐、科技、美术等多种兴趣导向,让他们自由选择,并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内充分释放潜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新校园的大门上,醒目地写着,“让每个孩子享受童年的多彩与欢乐,让每位教师获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这个办学理念始终贯穿在学校的建设与教学中。

每周一早上的经典诵读活动是崇信二小的一大特色。在“你问我答”环节,主持老师会提问诸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哪些?”等有关文学常识和历史故事的问题,由全校学生集体回答,场面蔚为壮观。第二环节的“班级诵读”则是以班级为单位,不拘形式内容,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这是展示班级特色与能力的一个平台,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王莉萍说,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崇信二小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学校成立之初从其他学校合并或调入的,他们见证了学校每一步探索与改变,“可以说,我们在与学校共同成长。”信海娟说,由于学生中存在较多留守儿童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能力较弱,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非常依赖课堂与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学校建立了“跟踪机制”,把教学工作从校内延伸向校外,并且能伸多长就多长。放学了孩子没人接,老师一个个送;中午回不了家,学校安排老师值班帮忙热饭烧水;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全校师生帮忙……

“在我们学校,大家都把学校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做,已经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并且有一个‘把校园建成孩子成长的乐园\’的共同目标。”杨成贵说。

新闻推荐

赵富生耱是一种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将凹凸不平的田地

...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