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菜富了九功人

平凉日报 2015-12-07 18:12 大字

□本报记者李博

崇信县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而距县城8公里以东的锦屏镇九功村则在这段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日,记者来到九功村,走访了几位种植户,聆听了他们种植蔬菜的发展历程。

“我种了一辈子的菜,最早是在大田里种萝卜、芹菜、白菜这些普通菜,收入比种粮食好些。2001年村上修建的第一批大棚我就承包了1个,那时乡上给村上还派了1个技术员,指导我们种起了反季节黄瓜。三九天夜里温度太低,黄瓜苗停止了生长,就在棚里架起火炉,晚上住在那里,盯着温度计,熬过了一冬。春节期间,顶花带刺的黄瓜终于长成了,卖上了好价钱,那年一棚黄瓜就卖了2000多元,真是高兴啊!”60多岁的菜农王贵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现在我有5个钢架小拱棚,主要种西瓜、脆瓜和洋芋,一年下来收入不少于一万五。”

中午时分,站在九功塬上远远望去,排列整齐的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银波般荡漾在和煦的日光里,通风口冒着热气,如同九功人蒸蒸日上的生活。

记者径直走进一个半掩着门的温棚,室内温暖如春,一位老人正忙着给营养盒里的幼苗浇水。了解得知,老人也是村上种植果蔬的老把式,靠种菜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如今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工作成了家,但老人还不愿放弃这块土地。记者不解地问老人原因,老人一句:“农民不种地,吃啥呢?”打消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下午四时许,去往日光温室的路上匆匆行人,记者跟上前去看了个究竟,原来他们忙着给温室“盖被子”——放草帘去了。

“三林,这么早就回来啦,今儿个柏树集市的菜价好着吗?”有人吆喝着。

“好着呢,白萝卜集上快得很,我3点多就卖完回来了。”回答道。

记者循声找去,看到一个青年人刚从三轮车上下来,他就是王三林,很快记者就和他聊在了一起。“前些年我一直在银川、内蒙一带打工,虽然能挣几个钱,但是常年不能和家里人团聚,老人年龄越来越大,需要照顾。2009年看到政府免费在我家地里建起了拱棚就回来在家里务起了菜。现在我有6个拱棚,春季种西瓜、甜瓜,秋后种白菜、萝卜,一年种两茬,收入在两万元左右,比打工挣得还多。”王三林告诉记者。

时近黄昏,结伴而归的菜农们虽然拖着疲惫的身影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袅袅炊烟的映衬下九功村更显宁静。

地未变,人变了,种植方式也变了,从一年一茬的露天种植到每年两茬的温室种植,从每年每亩三五百元的收入到七八千近万元的收入,九功人富了,供出了大学生,买起了单元楼,开上了小汽车,但他们却没有停歇,仍然忙碌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

新闻推荐

崇信县作家协会杜旭元这是一个三四十年才捎到的话一封

...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种菜富了九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