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信县作家协会杜旭元这是一个三四十年才捎到的话一封

平凉日报 2016-01-09 18:08 大字

□崇信县作家协会杜旭元

这是一个三四十年才捎到的话,一封含在口中的信。当然,这或许是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或笑话,但有人却这样做了,至死不渝的做了!而且,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笑话”,尤其是今天。

三十多年前,还是生产队的那阵,三奶奶抽空去了一趟远在深山的娘家。那时候她才四十来岁,还是一个中年妇女。那天,三奶奶娘家的邻居婶子托她给女儿秋娃捎个话。三奶奶的邻居婶子说:“掐了一簸箕五抓子菜,还烙了几个白面干粮。五抓子菜是昨天掐的,白面干粮还扣在案板上,叫念初中的外孙子,秋娃的儿子星期天了来取”。三奶奶婶子的女儿秋娃和三奶奶的年纪一般大,和三奶奶一样也嫁在川里,距三奶奶家有五六里远,隔着七八个村子。三奶奶捎回这个话的时候,生产队正搞运动呢,所以,三奶奶一直不得机会,一直没有把话捎到。一晃就十年过去了。

生产责任制后,自己给自己干活,自己给自己当家。三奶奶就天天想着去一趟上杨庄,把老婶子的话说给秋娃。至于有没有了那些东西,时间过去多久了,都是老婶子的一片心。可谁知这时的自家比生产队还忙,虽说她也不下地干活了,却里里外外地不得闲,还绑着一个门,背着一个锅。就是一天早晚地要照看门户,一日三餐地要给全家做饭。尤其多年养成的温良习惯,她在家中一直光干活,没有什么话语权和自主权,凡事都不由得她,就连出趟门转一下的机会也没有,且不要说去哪里跟个集到亲戚家串个门什么的。可就这样的家庭地位和人生际遇,但她还始终记着老婶子捎给她的话和叮嘱过她的事。这样又一晃十年过去,她的话还没捎到。

一转眼就到了信息时代,先是家家都有了电话,后是人人都有了手机,再是好多人家都有了摩托车小汽车,可三奶奶仍然没有办法把话捎到。她一是不会打电话,二是不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更不可能开车出去寻找。她除了一天比一天的念叨此事,就是一天比一天的衰老和古板,甚至一天比一天地守旧、落后、与时代格格不入。即是家里有网线有电脑——她也不会使用;即是门口不时有公交车驰过——她也没能力自己出去。看来三奶奶用口捎话,用心记事,用腿跑路的时代是永远地过去了!

如今别的人都闲着,都“自由”了,都享受着社会的和谐和时代的优越:男人打牌喝酒,女人逛街跳舞。但他们永远不会把三奶奶的事当事。永远没有三奶奶的那种执着死板,也不会把这样鸡毛蒜皮子的事永远记着,甚至不会把别人的事当事。所以三奶奶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有老是操不完的心。就像捎话那种陈糜子烂谷子的事她就唠叨了不下几千遍。可她说得越多,人家越当耳边风。甚至说多了人家还会叮她碰她,嫌她烦:都多少年过去了,还捎什么话?再说那五抓子和干粮能放到现在?去说了还不叫人家笑死,说是你糊涂了还是我们糊涂了!?他们都不以为然,没有人把她的话当回事儿。尽管他们一天开上车闲跑,没事了四处胡逛,也不替她传个话。三奶奶就不再言语,他们都以为这事已经过去了,但她却在心里说:不去我自己去!

三奶奶活了一辈子,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知道:捎下的话,就等于捎下的信,不能不送!说过的话,就等于许过的愿,不能食言,也不能误事。她听老人说:信,就是信用。信字正着看,是个“人言”;反着看,又是个“言人”。人言:就是人说话要讲信用;言人:就是在说一个人说话办事的处事为人!这些,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或者不相信,但她信。

这样一晃就三四十年过去,上杨庄她还没去成,秋娃她也没有见着,话还装在她的肚子里。

但每当想起这事,她就好像觉得自己还在那个下雨的春天的早晨,生产队惟一没有上工,也惟一没有开会。她趁机去了一趟娘家。回来的时候已是下午,雨过天晴,露珠儿明亮,她的老婶子刚掐了一襟儿鲜嫩的五抓子和她碰在路上;或者好像她昨天刚去了一趟娘家,老婶子刚给她说过那话;同时她还看见了那一簸箕鲜绿嫩活的五抓子菜,以及扣在案板上黑盆下面的白面干粮;或者秋娃还和当年一样,才四十几,她自己也没有老……

当然,这样的瞬间只是一闪而过,当她回过神来的时候,自己已经力不从心,时光也不由着她了,看来她的这话永远捎不到了。因为她不光有七十七岁的高龄,油尽灯枯,更主要的是她的腿已走不成路了!所以这些天,她见了这个说:你去上杨庄给我传个话吧;见了那个说:你去告诉秋娃她妈是怎么说的。可人家都不当回事儿,甚至笑她脑子不好使了,就像祥林嫂丢了阿毛……

一晃又一两年过去,她的邻居婶子秋娃她妈早已不在人世了。其实连她的女儿秋娃也去世一年多了。但三奶奶还一直念念不忘着,好像她一直没有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没有把信送给“加尼亚”。

现在她都七八天没吃东西了,眼看就油尽灯灭,医生都断言出不了今明两晚。可第二天,她又睁开了眼睛,空洞洞地望着这个世界,好像还把什么没有想起。一会儿又迷糊了,总像悠着一口气挂着一件事儿,家里人横竖不得法子。后来那个当副乡长的孙子就问:您是不是还记着您的那个话儿没有捎到?她忽然睁大了眼睛,头也意外地动了一下,并且喉咙里奇迹般地呃了一声。众子孙们不敢再违拗,当下就用小车把她拉到秋娃家的门口——也就几分钟的功夫。

他们叫出秋娃那个当年上初中的儿子—现在的小老头儿。三奶奶的副乡长孙子有意识地抬高声说:“你外奶奶给你把话捎来了……”然后一句一句地复述着,三奶奶歪在车上微微的点着头。秋娃的那儿子也有些年纪了,反映木讷,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他没棱两可地甚至是非常疑惑地点头着应承着。三奶奶的孙子把那话原原本本地说完,秋娃的儿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却见三奶奶的脸上渐渐地泛出了红晕,嘴角也露出了笑意,人们第一次看见她这么笑。她的任务完成了,渐渐地闭上了眼睛,将最后一口气吐出。

这件事一段时间成了一方人们的笑谈。这庄的人和那庄的人都在议论着,都觉得好笑,都觉得她真的是老糊涂了——把一个捎了几十年的话还当话捎!把一个过了期的事还当事做?而且,捎话者和被捎话者都已经死了,那话还有意义吗?那举动还有必要吗?可是,他们说着说着就不说了,笑着笑着就不笑了……

新闻推荐

紧贴中心建真言关注发展献良策——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发言摘登

...

崇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