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才刚刚开头
针对贫困村立地条件差、居住分散、扶贫成本高的实情,崇信县坚持“宜迁则迁、宜改则改”的原则,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通过采取“原址重建、村内移民、易地搬迁、幸福家园集中安置”四种模式,在三年时间里,对全县10个贫困村36个社411户1509名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告别土窑洞、告别土坯房,让困难群众搬出“穷窝窝”,这项浩大的民心工程正在汭河两岸紧锣密鼓地实施着————
□本报记者柳静霓张霞
搬新居
白墙、红顶、亮得能照见人的地面,文双政看着眼前就要搬进来的新家乐得合不拢嘴。
文双政是锦屏镇文家咀村下庄社的农民,他从懂事起就一直住在草洼山沟边的窑洞里。“一尺来高的窗户,一进去就黑洞洞的,再不想住了。”文双政说,除了光线不好,沟边的路是土路,特别窄,两辆架子车都过不去,更别说三轮车或汽车了。最让文双政头疼的是吃水,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去沟里担水,去晚了,担回来的水是浑浊的,沉淀一天还有泥味,遇雨天,路滑担不成,吃用都是房檐水。
年近50岁的文双政从上世纪90年代结婚后就一直想建一处砖房迟迟未建成。现在赶上了好政策,终于圆了新房梦。记者眼前170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气派,自来水通到房间,卫生间、洗澡间一应俱全。文双政高兴地说,还没搬过来,妻子三天两头就来收拾卫生,儿子每周五放学都要来新居看看。
最让他们一家满意的是新居周边的环境,出门就是硬化路,村部、卫生院、超市相距不过两三里地,文化健身广场也在附近,“听说还有一趟去城里的公交车,这里和原先的地方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呀!”文双政感慨地说。
在文家咀村,像文双政一样建成新住宅的就有20户。
进社区
初冬时节,山大沟深的杨安村一片萧索景象,方圆几里稀稀拉拉座落着几户人家,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土路被枯草遮盖剩不足一米宽了,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这几年,有能力的早都搬到新窑、赤城(还有的在县城里买了新房)去了,现居住在这里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路过一座已经废弃了的院子时,记者仔细看了看,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的7间土坯房房,四周已经裂了口子,这时从倒塌的院墙豁口里走出一个人,叫叶银军,他已经报名在赤城移民社区建新房了。
今年38岁的叶银军家里有6口人,两位老人,他和妻子,两个孩子。从现在这个破烂地方到村上得走十几里山路。逐年长大的孩子们已经不愿住在“这么个破烂地方”。无奈之下,去年叶银军就带着全家在新窑镇上租房住。
赤城移民社区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后,叶银军在5种规划的户型中选了自己喜欢的一种户型,计划先修3间偏房,在新窑镇附近打工挣钱,待经济宽裕后再修正房。
“看着村里有钱的人都搬走了,我也心急,你们看这地方,离学校远、离医院远,吃水也不方便,根本没有出路,不说娃娃不愿意住,就是大人也早想搬到能挣钱的地方去呢。”叶银军说。
在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像叶银军这样的移民户有188户,他们分别来自新窑、宰相、杨安、西刘4个贫困村。
记者在移民社区建设工地看到,赤城移民社区按照城市社区建设标准,一次性规划了社区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绿化亮化、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大厅、超市、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全面建成。
兴产业
搬新居是文双政对未来规划的第一步。
文双政所在的锦屏镇文家咀村已有新植果园500多亩,他家就种植了4亩苹果园,还打算在旧窑洞里养几头牛。“乡上联系县果业局给我们发放了苹果树苗,送来地膜和化肥,这下搬到新房子不用每天早早起来担水了,就一门心思种果园,再在老屋养几头牛,以后日子就不愁了。”文双政兴致勃勃地规划他的第二步。
叶银军所在的赤城移民社区计划在迁出的宰相、杨安等山区村栽植核桃1500亩,在迁入的河北社修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一处,新建蔬菜大棚30座,组织贫困户群众到厂矿企业就近打工,力争户均输出一名劳动力。
崇信县实施的增收产业培育工程目标是2016年所有贫困村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