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找准着力点精准脱贫——崇信县推进***工作侧记

平凉日报 2015-09-14 18:21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陈斌

朱明李红梅

在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安置点,杨安村西社的孙建军正热情高涨地跟着规划人员跑前跑后,谈到即将开工修建的新居,老孙说他计划建7间房,在党的好政策的帮扶下,一定能早日脱贫致富。

老孙所说的“好政策”,就是***精准脱贫。

新窑镇地处崇信县西南山区。因煤炭资源富集,这里的村民绝大部分收入靠在矿上打工,如果家里有两个劳力,一年的收入在十万元左右。但还有一部分因病、缺少劳力等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村民。经建档立卡,全镇现有贫困人口516户1772人。

崇信县要在2016年实现基本脱贫,这些居住在深山区的村民该如何跟上全县的脱贫步伐?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村制宜、科学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出6个贫困村的***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新窑镇党委书记路宽告诉记者,镇上对贫困村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安置。“根据政策规定,每户不仅能享受一定的政策补助,还能享受贴息贷款。而对于孤寡老人,就可以入住安置点修建的幸福家园。这也有效解决了群众因建房返贫的问题。”

“***、精准脱贫,就是要抓住着力点,围绕一村一户、逐村逐户,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崇信县县委书记吕鹏举在全县***精准脱贫工作大会上掷地有声。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

“我提张和平,他老两口日子过得这么艰难,报上去看有好政策了给照顾着。”

“曹平怀前两年看病花了好多钱,现在家里穷得很么。”

……

在新窑镇杨安村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经过一个下午的评论、筛选,27个贫困户被初步确定了下来,这是五步精准识别法的第二步,但要最终识别确定,还需要通过审查和公示等三个环节。这样的会议、这样的步骤在全县79个村都在实施、都在进行。

近年来,崇信县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3.0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49万人,贫困面由36.9%下降到18%。但与2016年基本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任务还十分艰巨。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目前下剩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的南、北二塬干旱区和新窑南部深山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村和人口的贫困问题,成本高、难度大。

摸清底数,才能有的放矢。

从5月上旬开始,崇信县以村为单位,抽组双联干部和乡村干部,组建了79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通过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按照“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的五步精准识别法,采取逐户排队、顺排倒取的方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对最贫困的人口进行了全面筛选,经过两个多月的走访和摸底,共识别出贫困户4029户贫困人口1.4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窑深山区、北塬干旱区和南塬沟壑区。

经过摸底调查走访,得知这些贫困人口按致贫原因共分九类,其中因病致贫的有1251户,其他因缺劳力、缺技术等原因致贫的有2978户,做到了底数清、识别准、情况明。

同时,依托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贫困人口数据库和纸质台账,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脱贫计划、帮扶措施等实现了实名制动态化管理。经过工作队的精准识别,全县的贫困户的底数清了、情况明了,为***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发力创出崇信扶贫模式

今年,文娟霞格外地忙。

忙着照看生病的公公婆婆和她丈夫,还有修房子。

“她们家是典型的因病返贫户,一家6口人,3个病人常年吃药不能干活,儿子还在今年修房的时候脚被砖头砸了,在西安又花了1万多元。”锦屏镇文家咀村村支书文社良说。

“儿子今年19岁了,再过几年要说媳妇。一家人挤在沟边的土房里,谁家的女子能看上啊!”尽管家里的担子全压在文娟霞一个人身上,可当她听到村里要统一修建居民安置点时,她早早报了名。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8月19日,记者来到锦屏镇文家咀村。在新修建的居民安置点,硬化路通到了各家各户的大门口,广场上小孩子正玩得起劲。

走进位于广场旁边的文娟霞家,新修的7间房宽敞明亮,卫生间、洗澡间一应俱全。“过段时间把房子里面粉刷增白,院子硬化了,就能住人。”略显疲惫的文娟霞说,“还是多亏了乡村干部和邻里亲戚的帮助,要不然我一个人哪能修得起房啊!”

今年,锦屏镇整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及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资金634.3万元,对和文娟霞一样居住塬边山头的20户近百名群众,采取集中修建康居住宅方式建点安置。

目前,已完成投资450万元,修建康居住宅20户,完成主体工程17户,配套实施道路硬化3.5公里,村卫生所、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已经完成。

崇信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窑深山区、北塬干旱区和南塬沟壑区是全县***的主战场,也是精准脱贫的着力重点。今年以来,崇信县紧盯贫困村立地条件差、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困难的“短板”,把易地搬迁工程作为***、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采取搬迁集中安置、村内集中安置、插花安置、修建幸福家园等形式,利用3年时间,对10个贫困村36个社411户1509名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保障的贫困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采取修建幸福家园的方式,集中安置。对南北塬区基础条件落后的贫困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启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7个,目前已完成投资5830万元,硬化村社道路8.2公里,实施排洪渠9.8公里,发放太阳灶365台,建立扶贫互助社2个,培训群众760人次。

产业扶贫开启脱贫加速度

“以前养牛为耕地,现在养牛为赚钱,我还要多养几头。”今年62岁的新窑镇赤城村村民梁虎成养了一辈子牛,今年他已经卖了4头牛,净落1万元。

去年,梁虎成又承包了村上的两座蔬菜大棚。“都是辣子、西红柿、茄子一些家常菜,客商上门来收。今年辣子一斤九毛、一块钱全部批发了,就留了些自己吃的。”说起现在的日子,梁虎成很是满意。

“明年他家就能进入小康了。”镇上干部接过梁虎成的话头笑着说。

精准脱贫,重在培育富民产业。

崇信县按照“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思路,结合全县“川区蔬菜、塬区苹果、全县养牛”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县财政扶持力度和信贷投放力度,引导和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牛果菜等优势产业。去年以来,县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探索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优先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牛果菜特色产业,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单列10万元用于产业开发,有效解决贫困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全县年均新建肉牛养殖场(区)7个,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1万头和5万头。

严格落实果产业包抓帮扶责任制,重新调整了帮扶部门,持续开展果园管理质量年活动,新植果园2万亩,苹果面积累计达到7.8万亩,挂果面积达到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2014年首次实现出口创汇。

不断加快蔬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建成日光温室122亩、蔬菜大棚1980亩,培育了于家湾千亩蔬菜示范基地和方盛百万棒香菇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

通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基本实现了主导产业全覆盖。今年,各双联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物资374万元,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228件。

新闻推荐

笔尖山的传说

...

崇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