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山的传说
□杜旭元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崇信县境内有一座笔尖山,就在县城的东边。据说有一年县上来了一个县官,是个进士出身,能文能武,热爱文化。有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县府东边的一座山上,有一支很大很大的笔,笔头朝西,笔杆朝东,太阳一出来,照得满县金碧辉煌。醒来后,县长就暗自猜想:是不是自己很有文采,文章写得很好,上苍在暗示自己什么?他坐在那里想了想就没当回事。可过了一段时间,县官又做了同样的一个梦。而且,同样的一个梦,他竟一连做了三次。
于是,县官就叫风水先生、泥瓦匠在县府东边的山头上用土堆了一个大笔尖,粗三丈,高八丈,寓意着:“三维之内,才高八斗”。人们看时,依然是笔尖西倾。果然,不几年,这支“笔”下的西川里就出了三个小神童,念书过目不忘,能写会画,天分很高。县官大喜过望,着力培养。可在一次酒高之后,县官竟得意忘形,吐露了真情。他老说:“才不过三,才不过三;三才合一,天下无敌。”有人问:什么意思?县官就说:他做了个什么梦,又如何在东山头上堆了个大笔尖,笔头西倾,要把西岭冲来的文脉赶向西川。他说,西川里将来要出三个文状元,能经国纬地。你们看,现下西川里就有三个小神童哩!他的话引起了身边人的注意,他们想:怪不得县太爷要在山头上堆这么大一个土堆,像一个毛笔头一样,朝天竖着,开始人们还都不解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天,正好有一个东川里的人在旁边,他想,如果将来叫西川里一下子出三个大文人,那我们东川里的人不就永远不如西川里的人了吗?那笔尖山把文脉往西川里一赶,东川里就永远别想出人才了!于是,他带人连夜爬上笔尖山,把笔尖给挖了。这几个神童果然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了。等人们发现问题,跑上山头一看,笔尖早已不在了,就连笔身上那些曾经很旺很绿的草也枯死了。
不久又来了第二任县太爷,他听说了这个故事,就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把笔尖山复原起来。就叫了个西川里的风水先生看时,那风水先生说,这文脉是几百年一转的,现在脉气已经过了,你看连笔头上的草都死了,再帮起来也是无益的。那个县官就长叹了一声,不了了之了。
再后来,县上又来了一任县令,听说他也是个大文人,文状元出身。他听了这个故事以后立马就来了兴趣。他想只要是有文化意味和历史痕迹的,就应该发扬光大,教化民众,何况是一个励志劝学的!于是,他发动全县铁、金银匠,在笔尖山上做了一支很大很大的笔,用生铁铸造,金子镀了,十里开外就能看见。老远望去,一支巨型的金笔横架在东边的山顶上,笔头朝西,笔杆朝东。太阳一出来,金笔的金光映亮了一大片山体,成为县上的一个景观,各处路过的人都驻足观看,叹为观止。而且,看见金笔的人们上进心都很强,他们不光来看金笔,还拜金笔。金笔一出,全县出的秀才和举人一年比一年多,家家都比赛似的倾其所有,供孩子念书,想做一个拿起那支金笔的人。外县和周边的人也都想叫孩子出人头地,成为读书人。于是他们不远千里赶来观金笔,拜金笔。全县文化氛围异常浓烈,学习气氛高涨。
再后来,县上又来了一个不识字的县官,他的官是用钱捐的。可他看到这里的人们都文言文语,说话咬文嚼字,做事文明,举止优雅。而自己胸无点墨,粗俗不堪,有些无地自容。所以,他每每朝东一看,瞅见金笔就不顺眼,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他老看着钱舒服,老和没文化的人在一起舒坦。在他任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一天早上起来,人们发现东边怎么一下子灰暗了许多,再仔细一看,那支金笔不见了。
再后来,全县识字的人也越来越少,读书取仕的人几乎没有了。于是老百姓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又用黄土在那个山头上堆了一支大笔尖。依然是笔杆朝天,笔头西倾。后来,又过了许多年,年长日久,那笔尖就越来越小,越来越秃。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人们抬头看时,它只剩了不多的一截,像个土台。有人甚至说,那是古时的烽火台。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