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国:痴迷于根艺世界
朱继国在介绍他的根艺作品《贵人》。
□郭惠民文/图
在崇信县,有一位退休后痴心根艺创作的老人,他收集奇形怪状的根材等“朽木”,经过巧妙构思,精心创作,雕琢成一件件人物、动物、器物等有品位、上档次的根艺作品。他的根艺作品不但被省内外许多爱好者购买收藏,而且蜚声西北。他叫朱继国,今年66岁。退休前是崇信县的一名领导干部,半辈子奋战在水土保持战线上。长年下乡,奔走在山间田野,让他喜欢上了平田整地时挖出的奇形怪状的树根。近日,笔者慕名走进朱继国的野朽根艺公司作品展览室,被琳琅满目的精美根艺作品所吸引,这里所摆放的200多件根艺作品全是他近几年精心创作雕琢而成的。他拿出一本前不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朱继国根艺》作品集,笔者在欣赏之际,也聆听了他讲述的许多创作根艺作品的故事。
痴迷根艺,每天快乐工作五小时
朱继国的根艺生涯是从退休后开始的。在他家的院子里、窗台上摆满了一块块未被雕琢加工的木头和树根。就是这些粗糙的“宝物”,经过他巧妙构思、精心创作雕琢,使其形神融合,造型独特,变成一件件精美耐看的艺术品。朱继国退休后,找他做根雕的人非常多,为了满足根艺作品爱好者的需求,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工作五小时。在辛勤劳动中把一件件根材雕琢成精美的根艺作品,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充实。
根雕加工制作是个技术活,木活、油漆等技术样样都要精通。所用的手锯、刨子、钻子、卷尺、刷子、刻刀等工具一个都不能少。做根雕也是个费时费力的苦力活,但他在苦中寻觅快乐,同时也收获着普通人难以体会到的乐趣和艺术享受。
根雕艺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朱继国的根艺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没有主题的根材经过“画龙点睛”式的雕琢,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物,并配以独特的名字,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制作好每一件根雕艺术品的同时,朱继国始终不忘学习,提高自己的根雕文化素养,还托在省城上大学的孙子购买了《美学概论》、《职工根艺制作》等书籍,每天早上和晚间戴上老花镜坚持自学,从中吸取营养。结合实践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根雕艺术水平,使自己的根艺形成新的风格。
朱继国创作的一首打油诗,正是他锲而不舍追求根雕艺术精神的写照:“老夫喜好玩根艺,技能浅拙品位低。吾作自赏寻乐趣,陈列室内补空隙。”
钟爱根雕,掏5000元买回“宝物”
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必须取材于好的根材。在农村,人们把平田整地、修建乡村道路挖出的树根视为烧柴的废物。然而在根雕艺人的眼里,这些根材往往是他们创作的好原料。
朱继国不惜花钱进驻到很远的深山老林、偏僻的农村去买回一堆堆“宝物”。他曾花5000多元钱从关山一个修路工地上买回一块大树根,当时还花钱雇了八个民工抬出来找车装上拉回家里。回来后,他对着这件根材苦思冥想,边构思边画图,十多天过去了,画了30多张构思图,经过反复琢磨、比划,感觉不理想,最终还是推翻了所有的构思。最后,朱继国专门跑到学校找来美术老师和爱好美术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画一幅这个“宝物”的意象图画,在和美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中,终于,一个创意性的构图在朱继国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最终,它被做成一个跃动的乌龟,寓意吉祥如意,起名就叫《吉祥》。
追求艺术,带领团队把“根”留住
有付出就有回报。朱继国创作的根艺作品多次代表崇信县参加甘肃省工艺美术展、文博会根雕作品展览和平凉市大型工艺品展销会,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的两件根艺作品被土耳其、缅甸等国外友人在兰州文博会上购买收藏。他的《灵龟》、《繁花似锦》、《背负希望》、《静候》、《福寿》、《贵人》、《中国龙》、《岁月》、《如意》等多件作品被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爱好者收藏。
目前,朱继国是崇信县根雕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被中国根艺协会吸收为会员;2013年又担任了崇信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3月,朱继国申报注册了崇信县野朽根艺有限公司,把全县30多名业余从事根雕创作的人员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根雕创作事业。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