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崔和平:27年春节坚守岗位

平凉日报 2015-02-28 07:45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柳静霓

丁小凤王剑峰文/图

2月18日,年三十,崇信县新窑林场史家沟管护站护林员崔和平忙了整整一天。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和年三十是平凉人上坟烧纸最集中的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是护林员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年三十天一亮,崔和平就和同事开始在林场巡视,直到下午六点钟才回到他在管护站的值班室。走了一整天的崔和平随便做了一碗面,这碗面就是他的年夜饭。吃完面不一会儿,春晚开始了,崔和平一个人坐在太阳能供电的电视前看着春晚,听着家人问候的电话。

这是崔和平在林场过的第27个春节。

崔和平,今年55岁,是崇信县林业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1984年,年仅24岁的崔和平从部队复员,通过招工成为崇信县龙尾沟林场的一名护林员。

“龙尾沟林场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林业生产,场里养着十几头牲口,种着几十亩庄稼。”崇信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白天除了外出干农活,晚上回来,点油灯,照手电,还要给牲口铡草,生活工作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1991年夏天的一天晚上,崔和平和同事给牲口铡草的时候,不小心将左手的三根手指被铡刀齐刷刷的铡掉了,血流不止,俗话说,食指连心,那个疼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交通不便,他步行数十公里在乡镇卫生所简单包扎处理了一下,便回了单位。对于一个身强力壮的干活能手来说,左手的残疾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但对于崔和平来说,无怨无悔,休息了几天之后,依然从事着往日的工作。

1997年,崔和平调入新窑林场。和他以前从事的工作相比,新窑林场的工作主要是以资源管护为主,对他而言,这又是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自到新窑林场至今,已17个年头,崔和平长期在基层护林站从事护林工作。

造林容易管护难,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护林员、护林员,就是要把林护住”。人虽然管住了,可是牛吃、羊啃却管不住,什么样的幼林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

1998年封山禁牧开始后,崔和平就动开了脑筋。他在工作中悟出:除了冰天雪地羊不上山外,每到青草发芽、林木放叶、春暖花开时节,有的养殖户天不亮就偷着把羊赶出来上山放牧。但是,放牧的早也没有看山的早,崔和平早就采取了布控措施,天不亮他就早已在入山的道口等候。放牧的看到了这个架势,就急忙把羊群赶回家中,在圈中喂养。他趁机逐个到养殖户家中,一方面详细讲解《崇信县封山禁牧通告》规定,一方面又把禁牧宣传资料发给养殖户。同时,他还和辖区村社联手对封山禁牧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现在,这些养殖户不再上山放牧,都实行了圈养,凡崔和平管护的林区幼树以及其它植被都未遭到牲畜严重破坏,且生长旺盛。

新窑林场的一山一沟,一梁一卯,崔和平都熟记在心。他每天巡山两次,每次都要绕自己的管护责任区一圈,一圈有10多公里,一趟下来至少三四个小时。17年,6200多天,每天10多公里,他共走了6万多公里。每年,都要穿破2-3双胶鞋。脱掉胶鞋,他一双宽大的脚掌上布满厚厚的老茧,每次洗脚别人看见了问他疼不疼、累不累。他摸着厚厚的老茧,笑呵呵地说:“走了十几年习惯了,如果哪一天不走就浑身不舒服,最重要的是林区当天的情况心里没底。”正是因为有这种习惯、这种思想,也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大山守卫者才保证了新窑林场37年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这么多年在山上工作已经习惯了,和林木相伴反倒觉得清净。”崔和平对记者说。

图为崔和平正在清除林场的杂草。

新闻推荐

根艺传神韵山水沐人生——甘博的根艺人生

...

崇信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崇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